译文:在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我高卧在绳床之上,放眼望天地之间。浮云处处幻灭,飞鸟何时飞还。当我探求义理时,天人相接,无心之间世界清闲。有谁知道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注释:青龙寺:位于长安东南,据《长安志》记载:“南门之东青龙寺,原为隋灵感寺,建于582年(开皇二年)。”青龙寺背靠高原,面对南山,是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地。
空寂舍:僧人居住的房子。引自《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解释说,障蔽风雨最好的地方就是舍,消除众志最好的方法就是空。空即为理宗,被视为常住之所。
六合:指天地四方。
飞鸟何时还:这句话借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思。
大隐者:指那些真正心意隐遁的隐者,不拘泥于归隐的形式。王康琚的诗中写道:“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缙的这首诗作《游青龙寺》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信奉佛教的大官如何解决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选择了成为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
诗中,王缙并没有写青龙寺的僻静之处,而是通过烘托隐者的气度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他用浮云与飞鸟来描绘世界的喧嚣,然后写道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他无心于人事,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体验到清静的境界。
王缙借昙壁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这体现了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们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通过这首诗作,《游青龙寺》,王缙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信奉佛教的大官如何在世俗生活中寻求心灵解脱。他选择了成为一个不受外在形式束缚的大隐者,通过与天地相通来体验清静的境界。这种态度体现了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使人们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的革新主张。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赏析详情»
王缙(700-781),字夏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弟弟。他出生在太原祁人,后来定居河中。王缙年少时就非常好学,和兄长王维一样以才华闻名。他考取了清丽科的第一名,历任黄门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成为太子宾客。王缙的文笔非常出色,尤其擅长草隶书,被认为超过了著名书法家薛稷。他在大历十年(775年)为唐赠兵部尚书王忠嗣撰写了碑文,展现了他的书法才华。王缙去世时已经八十二岁。他留下的作品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体,意义不大,但他的诗作与兄长王维的风格相似,具有一种平淡清新的美感。他的事迹被收录在《金石录》、《唐书本传》和《述书赋注》等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