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注释:
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
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逐鹿:比喻争夺政权。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投笔: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赞》:“有来羣后,捷我戎轩。”
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不就:不被采纳。
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拿。策:谋略。谒:面见。
关:潼关。
终军:字云长,汉武帝时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凭轼: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东藩:东边的属国。
郁纡(yù yū):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zhì):登。岫(xiù):山。
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老树。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
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九:表示多次。
惮:畏惧、害怕。
《述怀 / 出关》译文及注释详情»
《述怀》是魏徵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初唐时期的名篇。这首诗是在唐高祖武德二年创作的。魏徵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更表达了对唐高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在唐高祖武德二年,魏徵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他是唐高祖李渊的重要谋士,也是唐朝建立初期的重要人物之一。魏徵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期望,希望能够为唐朝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个背景下,魏徵创作了《述怀》这首诗。他用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他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唐高祖的感激之情,因为正是唐高祖的知遇之恩,让他有机会为国家尽忠职守。
这首诗以魏徵的个人感悟为基础,通过对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唐高祖的感激之情。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深情和豪情,展现了魏徵作为一位忠诚的臣子和有志之士的风采。
《述怀》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魏徵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也能够体会到他对唐高祖的感激之情。这首诗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的体现。
《述怀 / 出关》创作背景详情»
木的鸣叫和空山中夜晚猿猴的啼叫,给人一种寂寥、凄凉的感觉,也暗示了作者在行军途中的孤独和困苦。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四句,描绘了作者在行军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青泥”指的是山路泥泞,曲折盘旋。“百步九折”形容山路陡峭,蜿蜒曲折。“扪参历井”形容作者行军劳累,气喘吁吁。“仰胁息”表示作者停下来休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表现出他对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的担当。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是诗人对自己的心情进行自问,也是对读者的问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通过对春水东流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春水向东流,意味着诗人的人生道路也在向前发展,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整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经历和心情,展现了他怀才不遇、志向壮志、忧愁困苦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对行军途中的艰险景况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使命和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和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述怀 / 出关》赏析详情»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出生于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他是唐朝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为他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徵在唐太宗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先后担任过秘书监、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等职位。他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政治智慧著称,对于国家政务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思考。他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法制建设,提倡节俭廉洁,推行改革,使得唐朝在他的辅佐下达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因病去世。他的官职是光禄大夫,封号是郑国公,谥号是“文贞”。他的葬礼非常简朴,没有过多的奢华仪式。同年,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陕西省礼泉县的陵墓中。他的墓地至今仍然存在。
魏徵的著作包括《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他的言论和思想主要体现在《贞观政要》中。其中最著名且流传至今的是他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谏文表详细阐述了他对唐太宗的忠告和建议,对于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