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宜阳城外,长满了繁盛的野草,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复又折回向西。
在宜阳城外,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片连绵不绝,山涧溪水向东流去,然后又折回向西。
春山之中,树木繁茂芬芳,然空无一人,花儿自开自落,一路上鸟儿空自鸣啼。
在春山之中,树木茂盛芬芳,然而却没有一个人,花儿自己开放然后凋谢,一路上鸟儿自由自在地鸣叫。
注释:
宜阳:古县名,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在唐代是个重要的游览去处,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宜阳是古代的一个县名,现在是河南洛阳市宜阳县。在唐代,宜阳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著名的连昌宫就建在这里。
芳树、春山:这两句互文见义,即春山之芳树。
芳树和春山这两句诗互文见义,即指春山上的芳香树木。
《春行即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具体时间不详。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的一场重大叛乱,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混乱。在这场叛乱中,宜阳这个地方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变得景象荒凉。
在唐代,宜阳是最大的行宫,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这个地方成为了叛乱的重灾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当诗人经过宜阳时,他对这些景象产生了独特的体验,深深地感受到了叛乱给这个地方带来的痛苦和荒凉。
诗人在宜阳看到的景象可能是一片废墟,房屋倒塌,街道破败,人们流离失所。这些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思考和感受,通过文字来描绘出那种荒凉和破败的景象,以及人们在叛乱中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
这篇诗歌背景的写作目的可能是为了通过诗歌来记录和传承历史,让读者了解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同时,诗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关怀和悲痛,呼吁人们珍惜和平,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灾难。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平息后经由宜阳所产生的独特体验,以及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思考和感受的目的。这篇背景揭示了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和心灵的影响,以及诗歌在记录和传承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春行即兴》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宜阳城下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山河、花落鸟空的愁绪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凄凉,通过对宜阳城下荒芜的土地和涧水东流的描绘,展现了昔日繁华景象的消失和人们对美景的无人欣赏。诗人通过“芳树无人花自落”和“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强调了无人观赏和荒寞的感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山河荒凉的无限寂寞之感。
这首诗与其他同类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与杜甫的《春望》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进行比较。《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都描绘了荒凉的景象,与本诗中的“宜阳城下草萋萋”相呼应。而诗中的“自落”和“空啼”与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页黄鹂空好音”相似,都表达了美景无人欣赏的凄凉冷落之感。通过与这些诗歌的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诗的情感意境。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山河、花落鸟空的愁绪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的景物描写凄凉而生动,通过对无人观赏和荒寞的描绘,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山河荒凉的无限寂寞之感。通过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首诗的情感意境。
《春行即兴》鉴赏详情»
李华(715-766年),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是唐代的一位大臣和文学家。他于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并拜监察御使,后转任右补阙。然而,安禄山攻陷长安时,李华被迫接受凤阁舍人的伪职。在“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之后,李华选择隐居在大别山南麓,并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他因病去世。
作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李华与萧颖士齐名,被世人称为“萧李”。他与萧颖士、颜真卿一起积极倡导古义,开启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先河。他的著作《李遐叔文集》共有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