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的萝叶被吹起了西风。残萤栖息在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注释:遥夜:长夜。泛:漂浮的样子。清瑟:清凉寒冷。翠萝:翠绿的草地。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玉露:晶莹的露珠。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墀(chí):台阶,也指阶面。蹉跎:时光白白过去,光阴虚度。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迢递:亦作迢遘,高远之意。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他少年好读书、学击剑,但由于景帝不好辞赋,对他不看重。后作梁孝王门客,梁孝王死,他回归家乡。武帝即位后,召见相如,并任为郎,曾出使西南,最后病死家中。“相如渴”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VI吃而善著书,常有渴疾。”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蓟: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早秋三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职业困境后,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迷惘和困惑感到无奈。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决定放弃仕途,选择隐居,但又不愿意在江边度过余生。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情感,作者写下了这三首诗。这些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选择的犹豫。通过这些诗歌,作者试图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疑问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力。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对作者情感和创作动机的理解,使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三首诗的内涵。 《早秋三首》创作背景详情»
篇诗的主题定调。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如枯黄的草地、凋零的花朵、寒风吹过的感觉,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孤独。诗中的景物描写简洁而凄凉,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提到了“人生几何”,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他感叹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忽略的珍贵时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诗人通过对自己的身世的描写,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他提到了自己将终老于江边的命运,暗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诗人通过对自己的身世的描写,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以凄凉的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己的身世的描写,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早秋三首》赏析详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他是晚唐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专攻律体诗,一生不作古诗。他的题材主要以怀古和田园诗为佳,艺术上以偶对整密和诗律纯熟为特色。他的诗中常常描写水和雨的景色,因此后人将他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来评价他的诗歌才华。
成年后,许浑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丁卯涧,他以丁卯年份命名了自己的诗集,后人因此称他为“许丁卯”。由于许浑的诗集与杜牧的诗集有相似之处,因此许浑的诗作经常被误认为是杜牧的作品。
许浑的代表作之一是《咸阳城东楼》,这首诗描绘了咸阳城东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展示了许浑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和对诗律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