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衰败的杨柳环绕着建康城,潮水冲击着空城,又寂寞地退回。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依然存在,但歌板声零零落落,酒帘子稀稀疏疏,昔日的繁华,如今只有孤寂的渔人在垂钓寒江。六朝的繁华如今就像秋草一样凋零,雨花台也已经空寂无人。独自一人站在这里凭栏远眺。燕子在斜阳中翩翩起舞,归来又飞去,江山已经变成了这样的景象。
注释:卖花声:词牌名,即“浪淘沙”。原唐时教坊曲名,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旧称聚宝门)外的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受到了天降雨花,因此被称为雨花台。雨,降落。白门湾:南京临江地方。白门,原指古建康城的外门,后来指南京。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寒:荒凉。燕子斜阳: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诗意。原诗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卖花声·雨花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明清易代之际游览雨花台时的情景。南京作为六朝都城,在清兵南下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作者在游览雨花台时,看到了金陵城满目荒凉、衰败的景象,这激发了他对明朝的哀怨之情。通过对六朝的追溯,作者表达了对明朝的悲伤和遗憾。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 《卖花声·雨花台》创作背景详情»
这种孤寂的境地,更加凸显了作者内心的苍凉沉痛之情。接着,作者又以“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描绘江水的景色,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出作者对逝去的繁华和兴盛的思念之情。最后,作者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来总结全词,表达出对金陵古都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敬仰之情。整篇词以景写情,以景抒怀,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忆,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思考。整体而言,这篇词以其清丽自然的辞采和和谐宛转的声律,将作者深沉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融入到景物之中,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卖花声·雨花台》赏析详情»
朱彝尊(1629~1709)是清代的一位诗人、词人、学者和藏书家。他的字是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年号小长芦钓鱼师,还有金风亭长的称号。他是汉族,出生在秀水(今浙江嘉兴市)。
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并且获得了检讨的职位。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进入了南书房。他还曾参与纂修《明史》的工作。
朱彝尊通晓经史,他的诗歌与王士祯并称为南北两大宗。他的词作风格清丽,被认为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一起被称为朱陈。此外,他还精通金石文史,并且对古籍图书的购藏非常热衷,被誉为清初著名的藏书家之一。
朱彝尊的生平和成就使他成为清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作品和学术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世年份不详。
雪儿娇小歌《金缕》,老子婆娑倒玉壶,满身花影倩人扶。昨宵不记,雕鞍
归去,问今朝酒醒何处?
碧桃红杏桃源路,绿水青山水墨图,杖头挑着酒胡芦。行行觑着,山童分付,
问前村酒家何处?
红罗佩吐狮头玉,碧珥香衔凤口珠,风流相遇恨须臾。梨花淡月,楼台如故,
教吹箫玉人何处?
云深不见南来羽,水远难寻北去鱼,两年不寄半行书。危楼目断,云山无数,
望天涯故人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