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宫曲·梦中作》原文赏析

  • chán
    gōng
    ·
    mèng
    zhōng
    zuò
  • [
    yuán
    dài
    ]
    zhèng
    guāng
  • bàn
    chuāng
    yōu
    mèng
    weī
    máng
    qián
    táng
    gāo
    táng
  • fēng
    luó
    weí
    shuǎng
    shū
    líng
    yuè
    zhào
    shā
    chuāng
  • piǎo
    miǎo
    jiàn
    huā
    dàn
    zhuāng
    wén
    lán
    shè
    xiāng
  • huàn
    liáng
    dài
    liáng
    zěn
    liáng

原文: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
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相关标签:爱情相思惆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窗户半掩,幽深的梦境朦胧迷茫,好像苏小小的歌声刚刚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欢会在高唐。夜风吹入轻罗帐,透过疏朗的窗棂,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着纱窗,面前隐隐约约出现了她淡雅的形象,仿佛还能闻到她那兰麝般的余香。这一切都唤起我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

注释:
歌罢钱塘:用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故事。《春渚纪闻》记载她的《蝶恋花》词一首,词中有“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之句。钱塘,即杭州,曾为南宋都城,古代歌舞繁华之地。
赋罢高唐: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古云梦泽中。相传楚怀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与其欢会,见宋玉《高唐赋》。
罗帏:用细纱做的帐子。
疏棂:稀疏的窗格。
缥缈:隐约、仿佛。梨花淡妆:形容女子装束素雅,像梨花一样清淡。此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意。
依稀:仿佛。兰麝:兰香与麝香,均为名贵的香料。 《蟾宫曲·梦中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幽梦》是一首描写梦境的散曲。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展现了梦境中的迷离和悱恻之感。

诗的开头就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使用了“幽梦”和“微茫”这两个词,加上“半窗”作为限制,使得整个氛围更加模糊不清。诗中出现的钱塘歌和高唐赋两个典故,并不是说梦境中出现的女子是妓女或仙鬼,而是说明男女双方情意绸缪,这种欢会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机会。诗人故意保持朦胧,是为了保护这种只有两心才知的秘密,但也显露出不能实实在在地拥有的隐痛。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从梦中醒来后的感受。诗人迎接的是现实世界的凄清,与之前幽梦中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出现的“罗帏”、“疏棂”、“纱窗”等词语,与风、爽、月等感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独处独宿的孤单情味。虽然再次进入梦境已不可能,但诗人执着地追寻着前尘旧影。在缥缈的幻觉中,他得以如愿地见到了梦中的人物,并仿佛闻到了她的香气。这种幻觉反映了梦境在心灵上留下的强烈刺激,但同时也说明了醒后的追忆与梦境的感受存在着偏差,梦境与现实生活的实情相去甚远。诗人虽然平静地叙述,但字外却流露出无限的怅惘与伤心。

诗的结尾三句“唤起思量”表明诗人被爱情的力量所折服,无法抗拒。通过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思考,诗人最终认识到思量是无法避免的。这种一往情深与愁绵恨长的感情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整首诗以“梦中作”为题,虽然可能是在梦中创作的,但从全篇内容来看,更像是诗人在梦后回忆时所作。诗人故意给它披上一件“梦”的外衣,是为了表达“直道相思了无益”的情感,以及对爱情的无奈和思念的深切。 《蟾宫曲·梦中作》鉴赏详情»

元代诗人郑光祖的照片
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出生于山西临汾市襄汾县,是汉族。郑光祖的字是德辉。

郑光祖创作了十八种杂剧,现存有《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是他最著名的作品。然而,后三种杂剧被质疑是否真的是郑光祖的作品。

除了杂剧,郑光祖还写了散曲。他的作品中流传下来的有六首小令和两套套数。

关于郑光祖的死亡年份和其他详细信息目前没有记录。

猜您喜欢

长相思·秋眺

明代 朱栴

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
古兴州,古灵州,白草黄云都是愁,劝君休倚楼。

谢池春·残寒销尽

宋代 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代 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