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马寺》原文赏析

  • 宿
    bái
  • [
    táng
    dài
    ]
    zhāng
  • bái
    tuó
    jīng
    shì
    kōng
    duàn
    beī
    cán
    chà
    jiàn
    zōng
  • xiāo
    xiāo
    máo
    qiū
    fēng
    shēng
    nóng

原文: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愁绪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汉代白马驮经的事早已过去,只剩下断碑和残破的古庙留下遗迹。
这茅草房上吹起了萧瑟的秋风,一夜的淅沥秋雨给人带来了多少别思离情。

注释: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我国最早的一座官办佛寺。
白马驮经:传说汉明帝遣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洛阳,同时有白马驮经而来,故所建佛寺名白马寺,白马驮经即指此事。典出南北朝《汉法本内传》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刹(chà):佛寺。
萧萧:风声。
羁思:即羁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乡的心情。 《宿白马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天宝十四年,当时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叛军攻陷了洛阳,安禄山派兵西进,并在公元756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这场战乱导致洛阳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连白马寺也未能幸免。在这次浩劫之后,诗人张继在一个秋雨之夜投宿在白马寺,他在感慨万千的情绪中写下了这首《宿白马寺》诗。 《宿白马寺》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宿白马寺》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写白马寺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离乡别亲的思念之情。

诗中,作者首先描述了眼前的断碑残刹,这让他回忆起了白马驮经的盛事。他用“空”和“见”这两个词进行对比,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这种对比也展示了时代的变迁,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接着,作者写到了自己在宿白马寺时的感受。他描述了破旧的茅屋、萧萧的秋风和沙沙的雨声,这些环境触发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浓”字显得自然而突出,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愁苦之情。

通过对比《宿白马寺》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两者都写到了秋天,前者是秋风起,后者是霜满天。这种描写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和寂寥。其次,两者都发生在夜晚,前者是一夜雨声,后者是江枫渔火。夜晚的寂静和孤独也成为了表达愁苦情感的背景。最后,两者都表达了作者的愁苦之情,前者是羁思浓,后者是对愁眠。这种情感的共鸣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宿白马寺》通过对白马寺景物和自己感受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离乡别亲的思念之情。与《枫桥夜泊》相比,两者都以秋天和夜晚为背景,表达了愁苦之情。这使得《宿白马寺》成为了一首写愁的名篇。 《宿白马寺》赏析详情»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是唐代诗人,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关于他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根据诸家记录,我们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进士。在大历年间,他担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同时还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张继的诗歌风格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可惜的是,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不到50首。其中,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泊船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枫桥、月光和泊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离别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张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尽管我们对张继的生平了解有限,但他的诗歌却展现了他独特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虽少,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您喜欢

登楼望水

唐代 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浣溪沙·菊节

宋代 苏轼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灞陵行送别

唐代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