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高楼在紫绿双色之间隐隐约约地若有若无的样子,美好的时光和快乐的事情都齐聚一起,从古至今,真的很难得。感叹时光流转,独自感到凄凉。圆月和玉树只在每个夜晚闪现,而菊花和人的容貌却在每一年经历变化。不知道明年,我将和谁一起欣赏美景。
注释:浣溪沙是唐代的一首教坊曲,后来成为一种词牌。它分为平仄两种体式,字数以四十二字为主,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形式。
缥缈(piāo 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危楼指的是高楼。
良辰乐事: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中有句:“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
璧月琼枝:像玉璧一样明亮的月亮,玉树的枝条。南朝陈后主的后官诗中有句:“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菊花人貌:戎昱的中唐诗中有句:“菊花一岁岁相似,人的容貌一年年不同。”这句诗应该是由初唐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变化而来。
《浣溪沙·菊节》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八日,当时苏轼与杨绘(元素)分别。苏轼对杭州的依依不舍以及对杨绘的人品敬佩、赞赏和出任州官的喜悦,激发了他写下这首别情词的灵感。 《浣溪沙·菊节》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一首小词进行分析。该小词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该小词以乐景写愁情。开篇的“缥缈危楼紫翠间”一句描绘了青山中隐约可见的高楼,将神仙洞府般的美景作为离别宴会的背景。然而,“感时怀旧独凄然”表达了词人在离别时感叹时光流逝、怀念往事的伤感情绪。词人面对美景仍然感到凄然,这使得离别时的悲伤情绪更加浓重,产生了双倍的艺术效果。
其次,该小词富于理趣。词中有三处表现出哲理意趣。首先是上片的“良辰乐事古难全”一句,意味着美好的时光、美景、赏心和乐事很难同时存在。这里的“良辰”包含了“美景”,上下句相呼应;“乐事”包含了“赏心”,转折出下句的悲伤之意。虽然有现成的典故,但词人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表达了自然与人生的高度和谐,这种感慨令人深思。
其次是过片的“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两句,描绘了对别后岁月的想象,同样运用了相关的典故。前一句通过描写美的境界和时间的漫长来表达对不能与友人共赏佳境的遗憾;后一句通过对比花开依旧与人貌已非,深化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
最后,词末推想“不知来岁与谁看”,指的是来年今日,所“看”的对象包括开篇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和过片中的“璧月琼枝”这种美的境界。然而,冠以“不知”二字,传达了人生无常和佳期难再的感叹。
总之,这首小词在抒写离愁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同时保持了诗歌的韵味。尽管调子较低,但留下了佛家思想的痕迹,给人以丰厚的启示。
《浣溪沙·菊节》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