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二月里总是贪睡,人也昏昏沉沉;但不仅仅是因为夜晚短暂才使人在白天睡眠。
桃花开放了,气候变暖了,满眼春光不由得让人陶醉。直到春水边太阳下沉,仍然被梦魂所牵引。
梦中故乡的小巷已经被蓬蒿乱草所掩埋,中原的君臣被困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
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务农,普天下再没有豺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注释:贪睡:贪嗜睡眠。不仅:不只是。昼分:正午。眼自醉:形容眼睛自然闭合。春渚:春天的水边,也指春水。梦相牵:还未完全醒来。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安得:那能够。务农:从事农业生产。横索钱:强行勒索钱财。
《昼梦》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766年,杜甫流离到夔州,这一年也是大历元年。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杜甫感到孤独和无助,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故园的思念。他乘坐孤舟,只能依靠北斗星的指引,望着远方的京华,心中充满了对家国的思念和渴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组诗《秋兴八首》。这八首诗中,杜甫表达了他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国家的忧虑。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抒发了他“孤舟一系故园心”和“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情感。
在这些诗中,杜甫描绘了夔州的秋景,以及他在这个孤独的地方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助。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杜甫的才华,更展示了他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深眷恋。
其中,《昼梦》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写下的。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杜甫旅居夔州时的心态。在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在白天的梦境中,梦见了自己回到了故乡。他在梦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美景和亲人的温暖,但当他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仍然身处陌生的夔州,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无奈。
通过这首诗,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流离失所的痛苦。他用诗歌抒发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深眷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杜甫的才华,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流亡者的心境和对家国的忧虑。
总之,杜甫在流离夔州期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作,其中《昼梦》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他在夔州时的心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以及他作为一个流亡者的孤独和无助。这些诗作不仅是杜甫才华的展示,更是他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情表达。
《昼梦》创作背景详情»
零,诗人深感焦虑和无奈。他希望能够安心务农,过上平静的生活,摆脱战乱的困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普天之下竟无一官吏能够履行职责,反而横征暴敛,索取百姓的财富。这种情况让诗人感到无法接受,他对国家的现状感到愤慨和失望。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的昼梦和梦境,展现了他晚年忧国忧家的情感。诗人借昼梦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家国困境的担忧和对现实的不满。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社会的灾难,对此感到痛心疾首。诗人希望能够摆脱战乱,过上安宁的生活,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奈和失望。整首诗以议论作结,通过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期望。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描写昼梦和梦境,抒发了诗人晚年的忧国思家之情。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展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担忧。整首诗气势苍莽,表现了杜甫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昼梦》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