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原文赏析

  • fēng
    qiáo
  • [
    táng
    dài
    ]
    zhāng
  • yuè
    luò
    shuāng
    mǎn
    tiān
    jiāng
    fēng
    huǒ
    duì
    chóu
    mián
  • chéng
    wài
    hán
    shān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chuán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秋天写景思乡感怀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难以抵挡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的那座寒山古寺,在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
枫桥:位于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将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叫,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里的“霜”应理解为严寒;霜满天是形容空气极冷的意象。
江枫:一般解释为“江边的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也有人认为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枫桥位于吴县南门(阊阖门)外的西郊,原名为“封桥”,因张继的这首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为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的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随愁眠之意,这句将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后来有人对这句诗产生疑问,怀疑江枫和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说法,认为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位于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于此而得名。现位于苏州市西枫桥镇。原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认为,“寒山”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庙曾多次重建,现在的寺庙是太平天国之后新建的。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人带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称为“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追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的毛病,比如张继的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然好听,但是有三更半夜敲钟的道理吗?”但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调查,才知道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半夜敲钟的风俗。 《枫桥夜泊》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天宝十四年一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由于江南地区政局相对较为安定,许多文人纷纷逃离战乱,前往江苏、浙江等地避难。其中,著名诗人张继也是其中之一。

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的秋夜景色十分幽美,这吸引了怀着旅愁的张继,使他产生了写下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的灵感。

在这首小诗中,张继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他内心的旅愁之情。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枫桥下的秋水,以及桥上的行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这首小诗既展示了江南秋夜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张继创作背景的机会。通过了解他逃离战乱,来到江南避难的经历,以及他在江南秋夜的感受和思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小诗。这篇创作背景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这首小诗的视角,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枫桥夜泊》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极致。然而,诗人却将这美景与自己的愁绪相对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他身处江畔,孤舟漂泊,无家可归,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和彷徨。他对家国的忧虑,对乱世的无奈,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整首诗以“愁”字为中心,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自己内心的揣摩,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诗中的景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冲击。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和安排,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氛围。

这首诗不仅在形象描写上精准而细腻,而且在结构和逻辑上也非常清晰合理。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有序排列和对情感的逐步展开,使得整首诗的内容流畅易懂,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精确而细腻的描写,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以及清晰合理的结构和逻辑,展现了诗人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乱世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情感上也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它是一首充满了愁思和忧伤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值得赏析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枫桥夜泊》赏析详情»

赏析二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诗中以一愁字统起,通过描写秋夜江边的景色和表达作者思乡之情,营造出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诗中的意象疏宕,通过城、寺、船、钟声等元素,创造出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诗中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诗中的一缕淡淡的客愁点染得朦胧隽永,为姑苏城的夜空增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寻梦者。整首诗通过倒叙的写法,先描写拂晓时的景物,再追忆昨夜的景色和夜半钟声,情景交融,给人以声色俱佳的感受。 《枫桥夜泊》赏析二详情»

张继

张继(约715~约779)是唐代诗人,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关于他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根据诸家记录,我们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进士。在大历年间,他担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同时还担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张继的诗歌风格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可惜的是,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不到50首。其中,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泊船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枫桥、月光和泊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离别的感慨。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张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尽管我们对张继的生平了解有限,但他的诗歌却展现了他独特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虽少,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您喜欢

山中

唐代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鹿柴

唐代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江畔独步寻花

唐代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