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禁烟抗英胜利的欢乐日子过完没有?日子还没过完,就被吹吹打打的鼓乐、仪仗、卫队和官员们催着欢送走了。看着珠江流入南海的轻盈水波,我们就这样分处两地了。您留下来,是什么用意?我离开又是什么用意?
注释:酷相思:词牌名,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叠韵。
少穆(mù):林则徐的字。
百五:夏历冬至以后约一百零五日为寒食节,为清明节的前两天,民俗禁火三曰。词中暗喻禁烟。
佳期:美好的时光。
过也未:过去了没有。
但笳(jiā)吹,催千骑:自己被欢送的音乐与仪仗队催促送行匆匆地离开了。笳:胡笳;吹,鼓吹;千骑:送行的仪仗队。
澥(xiè):靠陆地的水域,指珠江口以外至南海一带。
盈盈:水清澈的样子。
侬(nóng):我。
召缓征和:这句是讽刺清廷病急乱投医。缓、和是春秋时秦国的良医。《左传》记载,他们分别为晋景公、平公治过病。缓、和当指琦善、伊里布之流而言,是嘲弄他们的反话。召、征,都是召唤、传来的意思。
并至:都来了。
眼下病:指国家、民族受鸦片之危害和英国之威胁。
肩头事:指林则徐和自己等广大爱国者肩负的重任。
愁重如春:形容忧愁像春色一样广大无际。
《酷相思·寄怀少穆》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当时的词人在福建听到了一个消息,消息是关于投降派琦善奉命去天津海口向英军求和的。这个消息让词人感到非常悲愤和忧国,同时也让他怀念起他的战友们。
面对这个消息,词人感到非常痛心和愤怒。他对投降派的行为感到无法接受,因为他们选择了向外国势力低头,而不是坚守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种背叛国家的行为让词人感到非常伤心和愤怒,他对这种投降派的行为深感忧虑。
同时,词人也怀念起他的战友们。这些战友们曾经一起并肩作战,为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然而,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投降,这让词人感到非常失望和伤心。他怀念起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艰难和困苦,他们的友谊和战斗精神让词人感到非常珍贵。
为了表达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对战友的怀念,词人写下了这首词,并将其送给了林则徐。通过这首词,词人希望能够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忧虑,同时也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重视。这首词不仅是词人对投降派行为的谴责,也是对战友们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的表达。
《酷相思·寄怀少穆》创作背景详情»
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失望,因此他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整首词通过描写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词的上片以清明寒食时节的柳絮和阴雨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愁绪万端的氛围。词人通过描述自己的遭遇,揭示了他们的困境。词人原本负责查禁洋船和禁毁鸦片的工作,但却被调任到了另一个地方,失去了与帝国主义对抗的机会。这使得词人感到失落和不满,对朝廷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词中的问句“君住也,缘何意?侬去也,缘何意?”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决策的质疑和不解。
词的下片则着重表现词人对国家事务的感叹。词人通过暗喻来揭示朝廷在对外政策上的犹豫不决。朝廷时而想和,时而想战,举棋不定。这使得词人感到焦虑和担忧,他们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却被朝廷所限制。词人用“眼下病,肩头事。怕愁重如春担不起”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无奈。
整首词以“心应碎”作为结尾,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词人感到自己的心已经碎裂,无法承受更多的痛苦。词人通过重复的句式和词语,强调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突出了词的主题。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词人的失落、不满和无奈,使整首词充满了悲凉和沉重的氛围。这首词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背景下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酷相思·寄怀少穆》赏析详情»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是清代官吏和民族英雄。他出生于江苏江宁(今南京),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
邓廷桢于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后成为一位杰出的官员。他擅长书法,善于诗文,并被任命为编修。他的才华和能力使他得到了晋升,最终成为云贵、闽浙和两江总督。
与林则徐一起,邓廷桢协力查禁鸦片,并成功击退了英国舰队的挑衅。这一行动被视为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重要事件之一。
然而,后来邓廷桢被调到闽浙任职时,因为在粤办理事务不善而被罢免,被流放到伊犁。他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间,直到被释放后,被调到陕西担任巡抚。
邓廷桢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石砚斋诗抄》等多部著作,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传世。
邓廷桢的墓地位于江苏南京市,被称为“邓廷桢墓”,人们可以前往瞻仰和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