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边塞朔风凌冽,北方的秋天来得特别的早。让人感到惆怅万分的是被金人掳掠而去的徽、钦二帝,至今没有任何消息。驿使来来往往,空自奔驰,可以凭递书信的大雁早已归尽,没有带来徽、钦二帝的半点消息。想我曾是一介布衣,后考中进士蒙圣上金殿授官,于国家危难之时被任命为宰相,肩负重任。但却力未及施,谋未及用,图报君主的恩遇而未成。
有谁相信我对君主的一片丹心和衷情,感伤当世朝政的多变,让我空怀方、召之才,却得不到重用,未能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若我身在相位,我就要尽到一个宰相应尽的职责,为民着想。我若军权在握,我就要驱尽敌虏,收复国土,横扫燕然敌境。我将率领十万精兵,横行于胡地,奉迎徽、钦二宗回朝。
注释:塞上:边境线上。
渔阳:古郡名,战国燕置。这里泛指北方。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作装饰的一种旗子。
双龙:指宋徽帝、宋钦帝二帝。
白衣:或谓白身,旧指无功名、无官职的人。
除恩:指授官。
丹衷:丹心、衷情。
调鼎:以鼎之调味,比喻宰相治理天下。
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奉迎:敬辞。迎接之意。
《苏武令·塞上风高》译文及注释详情»
职于宫廷,调动鼎炉,以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登坛作将”则是指登上祭坛,担任将领的职务,表示要为国家平定战乱。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决心,希望能够成为一位能够拯救国家、平定战乱的英雄。
最后,词的结尾以“燕然即须平扫”作为结束,燕然即指北方,平扫则表示要彻底平定北方的敌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抗敌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展现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宋徽宗、宋钦宗被虏北方的思念和自己为国救民的抱负和抗敌必胜的信心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同时,借用典故和精练的语言,使整首词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苏武令·塞上风高》赏析详情»
被罢相,但仍然怀揣着救国救民的志愿。接着,词中出现了“破釜沉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决心与金人决一死战的决心。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决心坚定,不留退路。作者表示自己愿意舍弃一切,与金人决一死战,不惜一切代价。接下来,词中出现了“鸿雁凭陵”,形容鸿雁飞过陵墓,象征着忠臣之死。作者表示自己宁愿成为忠臣之魂,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献出自己的生命。最后,词中出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形容作者白发苍苍,过着渔樵的生活。这里的渔樵,代表着平凡的生活,作者表示即使自己没有实现救国救民的志愿,也愿意过上平凡的生活,默默地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
整首词以怀念和忧愁为主线,通过对二帝的怀念和报国无成的忧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抗金决心的坚定。词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词意更加深刻。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抗金决心的坚定,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苏武令·塞上风高》鉴赏详情»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出生于1083年,具有出色的文学才华,擅长诗文和词曲创作。他的作品中不乏爱国主义的篇章,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抗金的决心。尤其在咏史方面,李纲的作品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他的代表作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和《梁溪词》等。李纲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为保卫祖国的疆土和民族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李纲在1140年2月5日去世,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他的去世给南宋政权和抗金斗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律吕自相召,韶頀不难谐。致君泽物,古来何世不须才。幸可山林高卧,袖手何妨闲处,醇酒醉朋侪。千里故人驾,不怕物情猜。
秋夜永,更秉烛,且衔杯。五年离索,谁谓谈笑豁幽怀。况我早衰多病,屏迹云山深处,俗客不曾来。此日扫花径,蓬户为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