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原文赏析

  • cǎi
    lián
  • [
    nán
    beǐ
    cháo
    ]
    xiāo
    gāng
  • wǎn
    zhào
    kōng
    cǎi
    lián
    chéng
    wǎn
    huī
  • fēng
    nán
    lián
    duō
    cǎi
    weì
  • zhào
    dòng
    róng
    luò
    chuán
    bái
    feī
  • bàng
    rào
    wàn
    líng
    jiǎo
    yuǎn
    qiān

原文: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相关标签:江南女子追求爱情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采莲女子在余晖中沐浴。
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
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
荷丝绕上采莲人的手腕,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注释:
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傍:依附。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采莲曲》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采莲女子的劳动生活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拟人手法,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

诗的开头两句使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傍晚这个特定的时间背景。这个时刻正是夕阳余辉笼罩下的柔和宁静,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思,让人沉浸其中。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采莲女子的形象,通过“风起”二字,展现了她们柔弱纤细的特点。

接着,诗人用“棹动”二字描绘了采莲的场景。只用了两笔写实的描写,小船穿过荷丛,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静栖息的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采莲的情景,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最后两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却被荷丝缠绕着柔腕,菱角又牵拽着衣裙。实际上,这是作者自己留恋这个环境,通过采莲人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借物写情的手法非常巧妙,使整首诗情韵顿生。

《采莲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女子的劳动生活。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细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通过借物写情的手法,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环境的留恋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思考。 《采莲曲》赏析详情»

南北朝诗人萧纲的照片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南朝梁简文帝。他出生于南兰陵(今江苏武进),是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由于长兄萧统早逝,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囚禁并饿死,萧纲继位成为梁朝的皇帝。然而,他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仅为大宝二年(551年)。在这一年,他被侯景所害,终年四十九岁。

萧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文论为主。他的诗歌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痛心。他的文论作品则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萧纲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了南朝梁时期的重要人物。然而,他的统治时间短暂而不幸,最终在侯景之乱中丧生。他的早逝使得他的文学成就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但他的作品仍然被后人所传颂。

猜您喜欢

江南弄三首 其二 龙笛曲

南北朝 萧纲

金门玉堂临水居。
一嚬一笑千万馀。
游子去还愿莫疏。
愿莫疏。
意何极。
双鸳鸯。
两相意。

愁闺照镜诗

南北朝 萧纲

别来憔悴久,他人怪容色。
只有匣中镜,还持自相识。

蜀道难·其一

南北朝 萧纲

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
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