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巫山之长有七百里,巴水的水流弯曲,曲折颇多。行在巴水之上,不断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声调时高时低,两岸的猿啼不断,断了还续。
注释:
巴水:指巴地,在今天四川省。
三回曲:水流弯曲,长江在四川一带曲折颇多。三,不是确数,是约数,很多的意思。
《蜀道难·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自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就对蜀道进行了描写和渲染。其中,萧纲的《蜀道难》以巫山一带的险峻地势为题材,通过短小而凝练的诗歌表达了对蜀道的描绘。
蜀道是一条古老而险峻的道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称颂和描绘。在历代文人的作品中,蜀道常常被赋予了神秘而壮丽的形象。萧纲的《蜀道难》就是其中一部代表作品。
《蜀道难》以巫山一带的地势为背景,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艰难。诗歌的篇幅短小,但却凝练而有力。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蜀道的艰险和壮美。
诗中,诗人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来形容蜀道的曲折和险峻。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蜀道的险峻和曲折,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其中的艰难。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蜀道的自然景观,如“翠影红霞映朝日,青泥何盘盘”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蜀道的壮美和神秘。这样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蜀道的壮丽景色,仿佛置身其中。
总的来说,萧纲的《蜀道难》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成功地表达了蜀道的险峻和壮美。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和壮丽,体验到其中的曲折和神秘。这也使得《蜀道难》成为了描写蜀道的经典之作。
《蜀道难·其二》简析详情»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南朝梁简文帝。他出生于南兰陵(今江苏武进),是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由于长兄萧统早逝,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囚禁并饿死,萧纲继位成为梁朝的皇帝。然而,他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仅为大宝二年(551年)。在这一年,他被侯景所害,终年四十九岁。
萧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诗歌和文论为主。他的诗歌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痛心。他的文论作品则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萧纲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使他成为了南朝梁时期的重要人物。然而,他的统治时间短暂而不幸,最终在侯景之乱中丧生。他的早逝使得他的文学成就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但他的作品仍然被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