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月色幽暗,湖面吹来徐徐夜风,寻人不见,道路曲折宛转不通。歌声悠扬,时断时续,经久不息,知道心爱的姑娘就在这塘中。
注释: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湖:一作“潮”。菱歌:采菱之歌。不彻:不尽;本为不尽之意,在这里是指歌声时断时续,经久不息。
《小长干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崔国辅是一位来自吴郡的作家,对南京长干里一带非常熟悉。他深受江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的启发,决定创作一部以此为主题的作品。这部作品被命名为《小长干曲》。
关于《小长干曲》的创作时间,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难以考证。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崔国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深入研究了南京长干里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他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观察,深入了解了江南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崔国辅的创作背景也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作为吴郡人,他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在南京长干里度过了一段时间,亲身体验了那里的生活,感受到了江南青年男女之间特殊的情感纠葛和爱情的甜蜜与苦涩。
《小长干曲》的创作背景也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关。在那个时代,江南地区正处于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这种繁荣和交流为崔国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他能够创作出一部真实而动人的作品,展现江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总之,崔国辅是一位深受江南青年男女爱情故事启发的作家。他对南京长干里一带非常熟悉,并通过深入研究和亲身体验,创作出了《小长干曲》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江南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江南地区的繁荣。
《小长干曲》创作背景详情»
暗送湖风”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为后文的情节展开做铺垫。接着,描述了小伙子在菱湖之滨寻找恋人的情景,通过“相寻路不通”一句,揭示了菱湖地区水网相隔的特点。然后,引入了菱歌的歌声,通过描写歌声的清脆响亮,展现了采菱姑娘的天真活泼和可爱的形象。最后,通过“知”字的运用,表达了小伙子对恋人的了解和喜悦之情。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时江南青年男女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情感,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环境气氛,营造了一种优美而神秘的画面。同时,通过描写小伙子在菱湖之滨寻找恋人的情景,展现了他对恋人的思念和焦急。菱歌的出现,不仅为诗中增添了音乐的元素,也展现了采菱姑娘的活泼可爱。最后,小伙子发现恋人就在不远处,表达了他对恋人的了解和喜悦之情。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将古时江南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描绘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环境气氛,给人以美好而神秘的感觉。其次,诗中运用了音乐元素,通过描写菱歌的歌声,展现了采菱姑娘的活泼可爱。再次,诗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写小伙子在菱湖之滨寻找恋人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思念和焦急。最后,诗中运用了意象丰富的描写手法,通过“知”字的运用,表达了小伙子对恋人的了解和喜悦之情。整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将古时江南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长干曲》鉴赏详情»
崔国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吴郡(今苏州),也有一说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开元十四年(726年)考中进士,后来历任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位。然而,在天宝十一年(752年),他因为与王鉷案有关而被贬为竟陵司马。
崔国辅与陆鸿渐交往密切,两人一起品茶评水,这一段友谊成为当时的佳话。关于崔国辅的事迹可以在《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以及《唐才子传》卷二中找到。他的诗以五绝著称,深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说:“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具讽味。他的乐府诗章,古人难以比拟。”然而,崔国辅的诗集原本已经在宋代时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