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二首·其二》原文赏析

  • yuàn
    shī
    èr
    shǒu
    ·
    èr
  • [
    táng
    dài
    ]
    cuī
    guó
  • lóu
    tóu
    táo
    shū
    chí
    shàng
    róng
    luò
  • zhī
    jǐn
    yóu
    weì
    chéng
    qióng
    shēng
    luó

原文: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相关标签:写人思妇抒情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楼阁前面的桃李已经稀疏,池塘水上的荷花也渐凋落。思绪烦乱而织锦尚未成匹,蟋蟀鸣声却阵阵传入罗幕。

注释:楼头(一作“楼前”):指楼阁前面。
芙蓉:荷花的别名。
织锦:即织锦以寄相思之意。这里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典故。据《晋书·列女传》记载,十六国时前秦秦州刺史窦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苏蕙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皆成章句,词甚凄惋。后人称之为“回文锦”、“璇玑图”。图共八百余字,可读成诗二百余首,或云七千九百余首。
蛩(qióng)声:蟋蟀的鸣声。 《怨诗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据清人刘大櫆所说,这首诗是为了讽刺先朝旧臣被弃而写的。在唐代,宫怨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通常直接反映了宫女们的不幸遭遇。然而,有时诗人也会借写宫怨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或者表达个人身世的感叹。崔国辅是开元进士,曾担任礼部员外郎,但在天宝年间被贬职。因此,这首诗很有可能是他为了表达讽刺之意而创作的。 《怨诗二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哀怨的语气描绘了一个思妇对旧物的感慨。诗中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思念丈夫的妇女,她的丈夫可能是游宦或征戍,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她感叹青春不再,桃李凋谢,芙蓉凋落,已经到了人生的秋天。

诗中的第一句“楼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是思妇眼中的景象,同时也寓意着她的情感。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年轻妇女独自坐在幽静的房间里,愁眉深锁,凝视着楼外的景色。桃李花已经纷纷落下,花疏叶茂,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这增添了她的忧愁。接下来的一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池塘中,秋风乍起,荷花凋谢,她黯然凝望,心情十分沉重。这与舒亶的《虞美人》中的“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情景相似。

第三句提到了织锦来寄托相思之情,但思念之情太过强烈,导致思绪纷乱,无法完成织锦。这句中表达了无法寄托相思之情和四处茫然的意思。最后一句以景物来表达情感,用蟋蟀的鸣声渲染了秋夜的凄凉氛围。在古代诗词中,蟋蟀的声音常常与织妇联系在一起,通常写夜晚的悲愁。比如姜夔的《齐天乐·蟋蟀》中写道:“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陆龟蒙的《子夜变歌三首》中也写道:“蟋蟀吟堂前,惆怅侬愁。”秋天的凉意已经到来,万户捣衣成为最关切的事情;一年又将结束,这不禁让人倍感哀愁。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除了第三句使用典故作为情感的表达之外,其他三句都是景物的描写。然而,情感和景物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体,非常巧妙。在结构上,第一句写春天,第二句写秋天,两句结合在一起,暗示了春秋更替,年华转瞬即逝,迟暮之感和思念之情都在其中。最后一句以景物来托情,总结了整首诗,意在言外,余韵悠长。 《怨诗二首·其二》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崔国辅的照片
崔国辅

崔国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吴郡(今苏州),也有一说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开元十四年(726年)考中进士,后来历任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位。然而,在天宝十一年(752年),他因为与王鉷案有关而被贬为竟陵司马。

崔国辅与陆鸿渐交往密切,两人一起品茶评水,这一段友谊成为当时的佳话。关于崔国辅的事迹可以在《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以及《唐才子传》卷二中找到。他的诗以五绝著称,深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说:“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具讽味。他的乐府诗章,古人难以比拟。”然而,崔国辅的诗集原本已经在宋代时失传了。

猜您喜欢

彩书怨

唐代 上官昭容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

五代 顾敻

春色迷人恨正赊,可堪荡子不还家,细风轻露着梨花。
帘外有情双燕飏,槛前无力绿杨斜。小屏狂梦极天涯。

北山道中

宋代 方凤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岩头几处县冰白,已作群羊化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