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天的美景迷人而令人愁怨的事情却在持续发生,怎么能忍受丈夫远游不归呢?温暖的春风吹拂着,轻柔的雨露滋润着,梨花盛开。
帘外的春燕仿佛有情似地一起飞翔,槛前的绿杨树无力地向一边倾斜,小屏风后只能空想着和丈夫一起到天涯相伴的梦。
注释:赊(shē):很多。韦庄的《出关》诗中有句:“马嘶烟岸柳阴斜,东去关山路转赊。”这里的“赊”指的是很多。
可堪:哪里能够承受。荡子:指离家远行、迷失归途的男子。
飏(yáng):轻轻地飞扬。
狂梦:荒诞的梦境。也有一种说法是指痴迷的梦境。《广雅·释诂》中解释:“狂,痴也。”
《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五代时期,作者是顾夐。尽管有传闻说这首词是冯延巳所作,但《花间集》和《全唐诗·附词》都将其归属于顾夐。因此,我们仍然认定这首词是顾夐所作。 《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创作背景详情»
整个赏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以描写春景为背景,通过描写少妇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词的开头就展现了一种矛盾的情感。作者使用了“春色迷人恨正赊”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词语组合,将本应令人喜爱的春色与“恨”联系在一起。这种落差的表达方式,使人难以捉摸作者的真实情感。但是通过接下来的一句“可堪荡子不还家?”的问答,我们可以理解到少妇的愁绪来源于丈夫不在身边,无法与他共赏春景。
接着,词中出现了“细风轻露著梨花”这样一句写景的词语。清晨的春风和梨花上的露珠,给人以清新幽雅的感受。但是作者通过“梨花带雨”这样的形容词,将景物与少妇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她面对春景时的伤心和落泪。
下片中,“帘外有情双燕飏,槛前无力绿杨斜”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表达少妇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向往。她认为只有夫妻相伴,才能真正感受到春景的美好。而眼前的杨柳虽然盎然滴翠,却因无人伴赏而显得无力。这种对夫妻关系的渴望,使得少妇感到寂寞和闲愁。
最后,词的结尾“小屏狂梦极天涯”表达了少妇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她用“狂”字来形容自己的梦想,表现出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她愿意在梦中寻找丈夫,即使要到天涯海角也在所不惜。这表现了她对丈夫的钟情和对爱情的坚贞。
整首词通过描写春景和少妇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矛盾的情感表达和景物与情感的联系,使词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同时,词中也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钟情和对爱情的坚贞,展现了她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顾敻(约公元九二八年前后在世)是唐朝时期的文人,字里,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无法确定。据推测,他大约在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也就是公元916年左右。他最初是作为小臣在内庭供职,后来被提升为茂州刺史。
后来,蜀国建立后,顾敻继续在蜀国事务中任职,逐渐升至太尉的官职。他的性格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在前蜀时期,他看到武官们多以拳勇为主,于是创作了一首武举谍,用以讽刺他们,一时间广为传颂,成为人们的笑柄。
顾敻擅长写词,他的作品风格有些类似于温庭筠。现存下来的他的词有55首,可以在《花间集》和《唐五代词》中找到。然而,除了这些信息外,关于顾敻的更多细节,包括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还无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