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家 / 公子行 / 长安花》原文赏析

  • gōng
    jiā
    /
    gōng
    xíng
    /
    cháng
    ān
    huā
  • [
    táng
    dài
    ]
    niè
    zhōng
  • zhòng
    huā
    mǎn
    西
    yuán
    huā
    qīng
    lóu
    dào
  • huā
    xià
    shēng
    zhī
    weí
    è
    cǎo

原文: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相关标签:写人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伤心惨目。这种鲜明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无形中会激起读者对贵族少爷的憎恶和愤慨。

注释:
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恶草:杂草。 《公子家 / 公子行 / 长安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将围绕一首诗展开,该诗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公子拔禾的细小动作,并揭示了这些人的寄生虫本质。诗人通过描绘公子对庄稼的无知和对农民劳动果实的挥霍,强调了社会的不平等。

首先,诗人指出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封建贵族公子拔禾的细小动作。这个细小动作可能是公子随意地拔起一株禾苗,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暴露了贵族们的寄生虫本质。这些贵族们生活在封建社会的顶端,享受着特权和优越的待遇,却对农民的辛勤劳动一无所知。

其次,诗人指出这些贵族们根本不懂得种庄稼的艰难,更不知道庄稼与恶草的区别。这暗示了贵族们对农业生产的无知和漠视。他们从未亲身体验过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艰辛,也从未真正理解过庄稼的成长过程。相反,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享乐和奢华生活,对农民的劳动果实毫不珍惜。

最后,诗人强调了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贵族们每天挥霍农民的劳动果实,这种行为是多么不公平啊!农民们辛辛苦苦地劳作,为了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贵族们却无视这一切,将农民的劳动成果视为理所当然的享受。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差距和剥削关系。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封建贵族公子拔禾的细小动作,暴露了这些人的寄生虫本质。诗人通过强调贵族们对农民劳动果实的挥霍,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差距和剥削关系,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进行了批判。 《公子家 / 公子行 / 长安花》赏析详情»

聂夷中

聂夷中(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是唐末的一位诗人。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历史记载,一种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另一种是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关于聂夷中的生卒年和生平,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大致可以推测他约在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年)他考中进士,担任华阴尉的官职。据记载,他到任时身无余物,除了琴书之外一无所有。

聂夷中的诗作语言朴实,辞藻浅显,意境悲凉。他的许多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也表达了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的深切同情。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

猜您喜欢

闻人说海北事有感

唐代 聂夷中

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村落日中眠虎豹,
田园雨后长蒿莱。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
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

送友人归江南

唐代 聂夷中

泉州五更鼓,月落西南维。此时有行客,别我孤舟归。
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

短歌

唐代 聂夷中

八月木阴薄,十叶三堕枝。人生过五十,亦已同此时。
朝出东郭门,嘉树郁参差。暮出西郭门,原草已离披。
南邻好台榭,北邻善歌吹。荣华忽销歇,四顾令人悲。
生死与荣辱,四者乃常期。古人耻其名,没世无人知。
无言鬓似霜,勿谓事如丝。耆年无一善,何殊食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