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夷中

聂夷中(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是唐末的一位诗人。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历史记载,一种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另一种是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关于聂夷中的生卒年和生平,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大致可以推测他约在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年)他考中进士,担任华阴尉的官职。据记载,他到任时身无余物,除了琴书之外一无所有。

聂夷中的诗作语言朴实,辞藻浅显,意境悲凉。他的许多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也表达了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的深切同情。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

生平

聂夷中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贫困和艰辛。在咸通十二年(871年)他中了进士,但由于时局动荡,他在长安滞留了很长时间,最终才得以担任华阴尉。到任时,他身无余物,只有一把琴书。

聂夷中的诗作风格平易而深刻,与晚唐时期的华丽诗风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作品中,有讽刺贵族公子骄奢淫逸的《公子行二首》和《公子家》,有谴责封建赋役对劳动人民剥削的《田家》和《咏田家》,还有表现连年战乱导致家庭离散痛苦的《杂怨二首》。这些作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唐才子传》中称聂夷中为“伤俗闵时”、“警省之辞,裨补政治”。他喜欢采用短篇五言古诗和乐府的形式,用直接的语言和简洁的手法,将社会上触目惊心的现象暴露在人们眼前,给人以冷峭有力的感受。例如,“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这样的诗句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

聂夷中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政治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通过揭示社会现象和批判封建制度的不公,警醒人们思考和改变。他的诗歌作品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局势起到了一定的裨益。

聂夷中的诗歌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和赞赏。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内容和简洁的表达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触动和警示。聂夷中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 聂夷中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