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江淹在跟随宋建平王刘景素赴荆州时所作的。根据李善《文选注》的记载,江淹在接近三十岁时随刘景素前往荆州。曹道衡先生也指出,在刘景素担任荆州刺史之前,江淹已经在他的幕下服务了一段时间。因此,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江淹在随刘景素赴任荆州之前的经历和情况。此外,曹道衡先生还提到,刘景素是从湘州赴任荆州的,而江淹随行,因此在这篇创作中可能不会提到鄂北的桐柏、鲁阳等地名。 《望荆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楚地的秋景和诗人旅途的感伤为主题。诗人首次到达荆山,对其广袤和绵远感到惊叹。他谦逊地表示对巴陵王的敬慕。荆山作为楚国郢都的北边屏障,被称为楚塞。这两句开篇简洁明了,点明了诗人的旅途目的,为后文的描写做铺垫。
接下来的六句全是写景,紧扣“望”字。诗中提到的南关是荆山南端的关隘,桐柏山是位于信阳以西的山名,西岳指荆山的西端峰岭,鲁阳是关名,位于今河南省鲁山县西南。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荆山与桐柏山和鲁阳关相连,以表达荆山的广阔和遥远。实际上,荆山与桐柏山和鲁阳关并不相连。诗人这样写,是为了展示荆山的宏伟景象,同时也为了表达旅途的漫长,为后文的愁思抒发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空间。这样的描写使诗的画面气势壮阔,与江淹和谢朓的写景风格相似。
接下来的四句展现了荒凉清旷的深秋景色:郊野一片荒寒,树叶几乎全部脱落,看不到任何阴影;秋日的阳光也变得惨淡清冷。这两句语言简练,通过绘光设色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深秋的独特感受和印象,给人一种凛冽寒气的感觉。诗中的“桡”指树木被秋风吹弯曲,表现出风势的猛烈。诗中的“风”一词加上“悲”字,更加突出了秋风的凄厉和肃杀之感。接下来的“云霞”一句描绘了江景,表现出河水的暴涨。深秋时,河流通常不会涨水,但当沮漳二水汇流时,常常会发生洪水。诗人真实地描绘了这一景象。深秋的洪水已经让人感到惊讶,而云霞的映衬更加突出了水势的浩大,波涛的惨白和浑黄。
整首诗通过描绘楚地的秋景和诗人旅途的感伤,展示了荆山的广袤和遥远,以及深秋的凄凉和壮阔。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使诗的画面气象显得壮阔,给人一种凛冽寒气的感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旅途的感伤。
《望荆山》赏析详情»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江淹在齐朝任职期间,以其文才和政治见解受到赞赏,被封为中书侍郎,后又升任为尚书左仆射。
然而,江淹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齐朝末年,江淹因与权臣萧宝夤发生冲突而被贬为吴兴太守。随着齐朝的灭亡,江淹投降南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等职位。
江淹晚年过着颇为悲惨的生活。南梁末年,江淹因与宰相萧思话发生争执,被贬为临川太守。不久后,南梁被陈朝所灭,江淹被俘并被陈朝封为庐陵太守。然而,江淹并未享受到封官之乐,不久后便因病去世。
江淹一生以其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见解闻名于世。他的散文作品《别赋》、《世说新语》等被誉为南朝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江淹的政治生涯多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南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伊昔值世乱。
秣马辞帝京。
既伤蔓草别。
方知枤杜情。
崤函荡丘墟。
冀阙缅纵横。
倚棹泛泾渭。
日暮山河清。
蟋蟀依素野。
严风吹枯茎。
鹳鹢在幽草。
客子泪子零。
去乡三十载。
幸遭天下平。
贤主降嘉赏。
金貂服玄缨。
侍宴出河曲。
飞盖游邺城。
朝露竟几何。
忽如水上萍。
君子笃恩义。
柯叶终不倾。
福履既所绥。
千载垂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