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他早年以一介寒士的身份受到宋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刘景素热爱文学,江淹曾在南兖州担任刘景素的下属。后来,江淹因事被关押在狱中,他在狱中写信给刘景素,刘景素一读即出狱。刘景素被派往荆州任职,江淹随之前往。大约在公元472年至公元474年期间,江淹集中写了一些描绘荆山汉水风景的诗歌。
这首诗共有十六句,前八句主要描写景色,展现了重叠的山峦和苍茫的烟水,形成了秋天的画卷。后八句转向抒情,表达了归途漫长和自我伤害的忧思情感。首联总结了景色,开头就用“怅然”一词表达了诗人此行的郁闷和忧伤心境,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诗中提到的“汉北”是指荆山,诗人回首望着“岨山田”,被景色所感动,引出了整首诗的主题。
诗中的“沄沄”形容水流回转的样子,类似于《楚辞》中汉王逸《九思·哀岁》中的“窥见兮溪涧,流水兮沄沄”。这一联描绘了群山连绵起伏,高低错落,溪涧纵横交错的壮丽景象,气势雄伟。用“沄沄”形容水的曲折,用“参差”形容山的错落,用“百重”对应“万里”,形容了荆襄山水的广阔壮丽。这一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荆襄山水的雄奇姿态。
如果说上联是描绘整体景色的话,下一联则从地理形势上进一步突出了景物的特色。诗人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荆襄一地,而是放眼远方,想象自己游历故国,西北至秦陇,东南至吴越。荆山位于江汉平原的西部边陲,是通往秦岭大巴山和黄土高原的屏障,而江汉平原则像是通向长江三角洲的门户,河川网络如同血脉相连。这一联概括了荆襄江汉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寓意深远。从用词上看,这一联也是工整的对偶,动词“带”和“冠”尤为生动。前者展现了层峦起伏的壮丽景象,后者描绘了笼罩在南国风光上的浮云。第一句以雄关绝塞表现了苍茫凝重的氛围,而第二句以云烟连绵传达了旖旎曼妙的情思。这种对比就像宋代山水画中荆浩、关仝的叠嶂丘壑与董源、巨然的淡烟轻岚,形成了不同色彩的意象对比,避免了重复,达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秋至怀归诗》鉴赏详情»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江淹在齐朝任职期间,以其文才和政治见解受到赞赏,被封为中书侍郎,后又升任为尚书左仆射。
然而,江淹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齐朝末年,江淹因与权臣萧宝夤发生冲突而被贬为吴兴太守。随着齐朝的灭亡,江淹投降南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等职位。
江淹晚年过着颇为悲惨的生活。南梁末年,江淹因与宰相萧思话发生争执,被贬为临川太守。不久后,南梁被陈朝所灭,江淹被俘并被陈朝封为庐陵太守。然而,江淹并未享受到封官之乐,不久后便因病去世。
江淹一生以其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和政治见解闻名于世。他的散文作品《别赋》、《世说新语》等被誉为南朝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江淹的政治生涯多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南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伊昔值世乱。
秣马辞帝京。
既伤蔓草别。
方知枤杜情。
崤函荡丘墟。
冀阙缅纵横。
倚棹泛泾渭。
日暮山河清。
蟋蟀依素野。
严风吹枯茎。
鹳鹢在幽草。
客子泪子零。
去乡三十载。
幸遭天下平。
贤主降嘉赏。
金貂服玄缨。
侍宴出河曲。
飞盖游邺城。
朝露竟几何。
忽如水上萍。
君子笃恩义。
柯叶终不倾。
福履既所绥。
千载垂令名。
伊昔值世乱,秣马辞帝京。
既伤蔓草别,方知杕杜情。
崤函荡丘墟,冀阙缅纵横。
倚棹泛泾渭,日暮山河清。
蟋蟀依素野,严风吹枯茎。
鹳鹢在幽草,客子泪己零。
去乡三十载,幸遭天下平。
贤主降嘉赏,金貂服玄缨。
侍宴出河曲,飞盖游邺城。
朝露竟几何,忽如水上萍。
君子笃恩义,柯叶终不倾。
福履既所绥,千载垂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