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世俗之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夸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哪年。
等到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其他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的志趣相合,与君子的气节相投。
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
尾声: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注释:
流俗:世俗。
顾:看见。
炫容:夸耀外形。炫,夸耀。
贞枝:正枝。
肃矗:肃然直立。
芊(qiān)眠:茂密状。
穹:高。盘薄:牢牢地。埋根:扎根。
联缘:缠绕。
栗:颤抖。
悴:憔悴。
玄黄:天地,指大自然的变化。
落落:高超不凡。高劲:高大峻拔。
孤绝:高耸突出。
停雪:使雪停止。
叶(xié):通“协”,附和。
隆:盛,高。
资:帮助。丰:繁荣茂盛。
擢(zhuó)影:耸起的影子。
乱:辞赋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一段,相当于尾声。
负栋梁:身负栋梁之材。
谅:诚,确实。
固:本来。斯焉而取斯:化用《论语·公冶长》“斯焉取斯”句。取,取法。
《寒松赋》译文及注释详情»
《寒松赋》是唐代文学家李绅创作的一篇赋作。虽然具体的写作年代无法确定,但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推测,很可能写于公元824年(长庆四年)。这一年,李绅遭到李逢吉、王守澄等人的陷害,被指控曾劝说唐穆宗立深王,这对于即位不久的唐敬宗来说是不利的。尽管李绅对这一指控辩解无效,唐敬宗还是将他贬为端州司马,这对李绅来说是一次最严重的政治打击。
李绅一直怀有远大的抱负,渴望以自己的文才进入朝廷,为帝业尽忠,挽救天下。然而,他却遭遇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无辜受害。或许正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绅创作了《寒松赋》。
《寒松赋》以寒松为主题,通过描绘寒松的形象和寓意,表达了李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寒松作为一种常绿植物,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李绅通过对寒松的赞美和借喻,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篇赋作中,李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松的形态和特点,将其与自己的遭遇相对照。他描述了寒松在严寒的冬天依然挺立不倒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决心。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的无奈和对命运的不公的愤懑之情。
《寒松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李绅在政治打击中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篇赋作不仅是李绅个人经历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黑暗和人生困境的思考和反思。它通过对寒松的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舞了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人们。
《寒松赋》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赋以寒松为主题,赞美了它的美好本质。文章分为四段,每一段都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寒松的特点和价值。
第一段描述了寒松生长在偏僻的山崖旁边,被世俗之人和匠人所忽视。尽管它所处的地势偏僻卑下,无法展示自己的美丽,但它的天性使它拥有苍翠的颜色。它的主干笔直高耸,倚靠着层叠的山峦直指蓝天,拂掠云彩,遮蔽日光。这一段通过烘托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寒松的高耸挺拔和葱茏茂盛的身姿。
第二段描述了当秋风萧瑟,白露降临,其他树木都已枯萎时,寒松依然苍翠欲滴,巍然挺立。它不肯易叶改柯,敢于冒霜停雪,展现了君子的奇节和隐士的雅趣。
第三段描述了寒松的坚固不拔,无与伦比的气质。岁月无法改变它的本性,雨露滋润了它的繁荣。它耸起的身影和张开的树冠如同偃盖,让人想起孔子的名言和丁固梦松的典故。这一段进一步赞美了寒松的四季常青和坚不可摧的特点。
最后一段是尾声,说寒松具备栋梁之才却不为时所知,敢于冒雪停霜而徒然绝俗自奇。它可以用来建造大厦,却不为人所用。这一段总结了前面三段的内容。
整篇赋是一首咏物抒情的作品,作者通过赞美寒松来表达自己身处逆境的感受。寒松象征着寒士,虽然怀握才华却沉沦于下层,作者借此抒发了深沉的感慨。
《寒松赋》赏析详情»
李绅(772—846)是一位汉族,出生在亳州(今属安徽),但在乌程(今浙江湖州)长大,后来又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生活。他的字是公垂。27岁时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国子助教。他与元稹、白居易交往密切,他一生最为出色的部分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对文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曾创作了《乐府新题》20首,但现已失传。他还著有《悯农》诗两首,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广为人知,被广泛传诵,被人们称为千古传世之作。《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诗作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