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绅的照片
李绅

李绅(772—846)是一位汉族,出生在亳州(今属安徽),但在乌程(今浙江湖州)长大,后来又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生活。他的字是公垂。27岁时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国子助教。他与元稹、白居易交往密切,他一生最为出色的部分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对文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曾创作了《乐府新题》20首,但现已失传。他还著有《悯农》诗两首,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广为人知,被广泛传诵,被人们称为千古传世之作。《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诗作四卷。

生平

李绅,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772年,江苏无锡人。他的父亲李晤曾在金坛、乌程、晋陵等地任县令,后来携家来到无锡定居。李绅幼年丧父,由母亲教育,他在15岁时开始在惠山读书。

青年时期,李绅目睹了农民们辛勤劳作却无法得到温饱的情景,他怀着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下了两首千古传世的《悯农》诗。其中有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因此被誉为悯农诗人。

在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于是他寓居在元稹的家中。他曾为元稹的《莺莺传》命题,创作了《莺莺歌》,两者相得益彰,流传至今。

元和元年(806年),李绅中进士,被任命为国子监助教。后来他离开京城前往金陵,进入节度使李掎的幕府。然而,由于不满李掎谋叛,他被关进监狱。李掎被杀后,李绅获释,回到无锡的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李绅前往长安担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诗体,共创作了《乐府新题》20首。元和十四年,他升任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他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李德裕党派的重要人物,担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他与李德裕、元稹并称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德裕党派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司马(今广东肇庆)。在放逐期间,李绅写下了许多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内心怨气的诗文。从宝历元年(825年)到太和四年(830年),他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境况有所改善。

开成元年(836年),李绅被任命为浙东观察使。他还曾担任河南尹、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等职务。开成三年八月,他编写了《追昔游诗》三卷,并写下了序言。这部诗序详细描述了他从少年时期到入汴的经历。

开成五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来进京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随后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他在相位上任职了四年。

会昌四年(844年),李绅因中风而辞去官职。之后,他再次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他在扬州病逝,享年74岁,被葬于故乡无锡。他被追赠太尉,并谥号为文肃。

李绅的作品流传至今,他的诗歌以悲愤之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悯农》诗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文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迪。李绅被誉为唐代悲愤诗人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绅生平详情»

轶事典故

李绅的《悯农》是一首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诗歌。在这首诗中,李绅通过描绘农民在酷暑中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辛苦付出的敬意和同情之情。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炎热的夏天里,汗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上。接着,李绅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话表达了农民辛勤劳作所得的粮食,每一粒都是辛苦的结晶。

李绅的诗引起了李逢吉的赞赏。他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农民的辛苦和不易,对农民的付出表示了敬意。然而,李逢吉却将这首诗视为对朝廷的批评。他将这首诗上报给皇帝,企图借此陷害李绅,以谋取自己的升迁。

当皇帝看到这首诗时,他并没有立刻相信李逢吉的话。相反,他召见了李绅,询问他写这首诗的原因。李绅坦诚地回答说,这首诗是他回乡后看到农民辛勤劳作的感慨之作,并没有任何反对朝廷的意思。

皇帝听了李绅的解释后,对他的诚实和正直感到赞赏。他认为李绅的诗是对农民的赞美和关怀,而非对朝廷的批评。于是,皇帝下令将李绅留在朝廷,并赐予他更高的官职。

李绅的《悯农》一经传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对农民的关怀,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它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也呼唤着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尊重。

李绅的《悯农》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对农民的赞美和关怀的表达。它让人们意识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付出,并呼唤社会对农民的尊重和关注。这首诗的传世,使李绅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诗人,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关心农民的生活和境遇。 李绅轶事典故详情»

野史逸闻

文章标题:李绅与张郎中的友谊与重逢

文章内容:

李绅和张郎中是一对曾经有过间隙的朋友。当时,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而张郎中则在江南郡守的职位上被罢官。由于一直以来与李绅有矛盾,张郎中对他采取了敌对的态度。然而,张郎中罢官后回到家乡时,不幸遭遇船只翻覆,导致两个儿子溺亡。他深感悲痛,并且担心李绅会对他报复。于是,他写了一封长信向李绅表达自己的歉意。

李绅对张郎中的遭遇深感同情,他在回信中表示,过去的争论已经过去,他不会记恨。他早已忘记了彼此之间的不合之处。然而,李绅觉得这样对待张郎中还不够。于是,张郎中亲自前来向李绅道谢,两人消除了嫌隙,重新成为了朋友。他们经常一起欢快地喝酒。

张郎中曾经与一位风尘女子有过一段深厚的感情,但最终未能成为夫妻。二十年后,在李绅的家中喝酒时,他们偶然相遇。四目相对,泪水欲下。李绅离开一会儿去换衣服,张郎中用手指蘸着酒,在木盘上写下了一首词,女子记住了这首词。李绅回来时,看出了张郎中的忧愁,便让女子唱歌来助兴。女子唱出了张郎中刚刚写的词:

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
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张郎中喝得酩酊大醉,李绅决定让女子和他一起回去。

这个故事展示了李绅和张郎中之间的友谊和重逢。尽管他们曾经有过争执,但在面对彼此的不幸时,他们能够理解和宽容对方。他们的友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在重逢时更加坚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可以超越过去的矛盾和误解的,它能够在困难时刻给予彼此支持和理解。 李绅野史逸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