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是一首乐府旧题的诗歌,题名取自东汉末年徐干的《室思》诗句。这首诗表达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委婉的手法和巧妙的设喻,使诗歌充满了含蓄和味道。
诗中描述了自从夫君外出后,思妇独自守在空闺中,整日都在相思怀念。她平日的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丈夫看到满意,但现在他已经离去,她不再需要对镜簪花。诗中有一句“这宝镜为谁明呢?”意思是宝镜既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这是对徐干《室思》中“明镜暗不治”的进一步表达,比李咸的《自君之出矣》中的“鸾镜空尘生”更为委婉。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是对徐干诗的继承和发展,还可以追溯到《诗经·卫风·伯兮》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句诗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忠贞。
诗中还运用了具体化的手法,将思念夫君比喻为陇头的流水,长流无极。听到陇水呜咽的流声,让人感到肝肠断绝,引发了悲伤和泪水。在徐干的《室思》中,只是简单地说“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雍裕之则将“流水”具体化为陇水,这与北朝无名氏的《陇头歌辞》中的描写相似,这首歌刻画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形象。通过暗用《陇头歌辞》,诗中所思念的夫君在外的情况变得更加具体,即他过着凄凉漂泊的生活。这个“思”字,使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委婉的表达和巧妙的设喻,展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诗歌中的技法和表达方式都受到了徐干《室思》和其他古代诗歌的影响,使诗歌充满了含蓄和味道。
《自君之出矣》赏析详情»
雍裕之是唐朝时期的人物,出生和死亡的具体年份不详,大约在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他是蜀地(今四川地区)人。雍裕之以其出色的诗才而闻名,尤其擅长创作乐府诗,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情致。
然而,尽管他的才华出众,雍裕之在贞元年间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未能成功,因此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飘零和辗转。他曾四处流浪,寻找机会发展自己的才华。
雍裕之的诗集一卷被称为《新唐书艺文志》所传世。这部诗集收录了他的一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艺术成就。尽管雍裕之的生平资料有限,但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