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吹觱篥数声。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译文: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武术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擅长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是他小时候的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在一起睡觉,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侠客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
《大铁椎传》译文及注释详情»
明末清初之际,传体文的创作呈现出勃兴之势。这一现象的原因与表扬忠烈、以文存史的观念密不可分。因此,传体文具有鲜明且繁复的时代内涵,是清初士人(尤其是明遗民)复杂心迹的具体体现。其中,魏禧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魏禧是清初著名文人团体“易堂九子”的首领,以气节文章显声天下,被誉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在魏禧的古文创作中,传体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他的传志之文,我们可以看到清初士人复杂的心灵轨迹,也可以解读清初文章的文化蕴涵和美学追求。
在魏禧的传记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无疑是《大铁椎传》。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行为诡异、颇具传奇色彩的“江湖异人”的形象。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魏禧展示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精神的追求。
总的来说,明末清初时期的传体文创作呈现出勃兴之势,其中魏禧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清初士人复杂的心灵轨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通过研究他的传志之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初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思想倾向。
《大铁椎传》创作背景详情»
铁椎的英勇和威猛。整篇文章通过描写大铁椎的形象和行动,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对明朝亡国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能够起来抗清复明的爱国思想。
文章以传记的形式呈现,通过作者巧妙地设疑和暗示,引发读者的兴趣。然而,直到文章结尾,读者仍然不知道大铁椎为何找宋将军,为何说宋将军不足用,这种设疑和隐晦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感。同时,宋将军的形象也暗指了当时明朝的旧臣,他们虽然有虚名,却缺乏勇气和力量来反抗。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但读者仍然能够从大铁椎的外貌、语言和行动中感受到他豪爽而深沉的性格。大铁椎拜访宋将军的目的是结交真正能够干大事的英雄,但当他发现宋将军武艺平庸、缺乏胆识时,果断做出了“皆不足用”的结论,展现了他深沉性格的一面。
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描述星夜决斗的场景。鸡鸣月落,星光照耀着旷野,营造出决斗的肃杀气氛。大铁椎和众多的敌人集结在一起,展现了他的勇敢和威猛。而宋将军,一个有虚名、自负的人物,却被吓得不敢喘气,这一描写更加突出了大铁椎的英勇。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大铁椎的形象和行动,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对明朝亡国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能够起来抗清复明的爱国思想。通过设疑和隐晦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感。语言简练,但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星夜决斗的描写更加精彩,展现了大铁椎的勇敢和威猛。整篇文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对明朝亡国和抗清复明的思考。
《大铁椎传》赏析详情»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被誉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与汪琬、侯方域并称。他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
魏禧的字是冰叔,又有字叔子,号裕斋。他出生在江西宁都,原是明末的一名诸生。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在翠微峰的勺庭,被人称为勺庭先生。后来他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他的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交贤豪,希望能够恢复明朝。
魏禧的文章多以颂扬民族气节和人事为主题,展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他也擅长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他的著作有《魏叔子文集》。
总结:魏禧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他的文章多以颂扬民族气节和人事为主题,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他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