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被誉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与汪琬、侯方域并称。他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
魏禧的字是冰叔,又有字叔子,号裕斋。他出生在江西宁都,原是明末的一名诸生。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在翠微峰的勺庭,被人称为勺庭先生。后来他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他的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交贤豪,希望能够恢复明朝。
魏禧的文章多以颂扬民族气节和人事为主题,展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他也擅长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他的著作有《魏叔子文集》。
总结:魏禧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他的文章多以颂扬民族气节和人事为主题,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他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
入江西后,魏禧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他与当地抗清义军领袖合作,组织民众抵抗清军的侵略。他在南安、赣州等地积极宣传抗清思想,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他还亲自参加战斗,指挥抗清义军与清军进行激烈的战斗。
魏禧在抗清斗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善于分析敌情,制定战略,指挥战斗。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当地抗清义军的认可和赞赏。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为抗清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抗清斗争并不顺利。清军的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对抗清义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上清军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对抗清义军和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抗清义军在清军的围剿下逐渐削弱,最终无法抵挡清军的攻势。
魏禧在抗清斗争失败后,选择了隐居翠微峰。他在翠微峰过上了隐居生活,专心研究古文,著书立说。他的著作主要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被誉为“翠微峰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禧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他在早年求学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抗清斗争最终失败,但他的精神和理念仍然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魏禧生平详情»
魏禧(1633年-1680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学者和文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1633年,魏禧开始学习制举文,1634年成为弟子员,1637年受学于杨一水先生。然而,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一生中都伴随着疾病。1638年,他娶了谢季孙为妻。然而,1640年,他卷入了传道人的阴谋中,使他感到惊慌和绝望。
1642年,魏禧开始在莲花山读书,1645年冬天,他购买了翠微峰。1646年春天,他迁居到翠微峰。然而,1647年,他放弃了举业。同年6月,他开始编写次文集外篇,并从家姊夫邱维屏学习古文。1648年,他建立了勺庭。1653年,他开始教授徒弟水庄。1654年2月,他的父亲魏天民去世,葬在远祖坟旁。1655年6月,他的母亲曾氏去世,葬在李村。同年冬天,他的家失火,魏天民的遗物全部被毁。
1656年,魏禧守制水庄。1657年11月,他展示了父亲魏天民的墓。1662年,他开始游历吴越地区。1664年,他的侄子世杰编纂了叔子的文集。1674年3月,水庄的拥曝轩建成。同年9月,他的女儿静言去世。1675年9月5日,他在翠微峰险坠崖。1678年,他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试,但因疾病而辞去了这个机会。晚年,他患有头风症状,非常痛苦。
1680年11月17日,魏禧在仪征船上去世。1681年1月6日,他的妻子谢季孙在内寝中绝食而亡。1681年3月29日,他的遗体被运回宁都,与妻子合葬在城南下螺坪始祖墓旁。他没有子嗣,只有四五个婢妾。他的弟弟礼子世侃被过继为魏禧的继承人。
魏禧人物年表详情»
散文: 魏禧四十岁始游历大江南北,所至结交皆明遗民。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固辞。两年后死去。禧早年有志仕进,且富谋略,论事纵横排挤,策划卓有经纬。甲申乙酉后,一变初衷,自以病放废山中三十余年,对清王朝始终持不合作态度,表现了对故国始终不逾的感情。以归隐和游历为标志,魏禧散文创作,可分三个时期,各有着不同的特点。开始,治四书,则求其意义广博而喜议论。认为文旨惟经义可以无所不尽,致力论策制科,并以余力间为杂体,于经义外,搜览诸子史汉唐宋大家及其他杂艺之文,尤好《左传》和苏洵的文章,为文崇尚雄健。其制艺不模仿先辈,多宏肆浩瀚之文,几同于论策。同时,他又认为文不必求工,只求不湮没论点,“使无遁理而已”(清道光二十五年易堂版《宁都三魏全集.魏叔子文集》卷首《自叙》)。及至隐居后,尽弃时文,为古文辞,方更讲求文章法度,于是能自削议论之繁博而精杰益出。游江淮吴越间,则多烟波呜烟之作,有一唱三叹之声,又几近欧阳修的风格。然而精悍之气,逼出眉宇,仍不可驯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古文一脉,至清初“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矩矫”,而汪婉与“宁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纵横,未归于纯粹”,虽对禧有微词,但却也精当地指出了魏禧陶铸百家、兼收并蓄的文风。 魏禧长于见识议论及有意于用世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论说策议中。其短篇史论,尤有特色,抓住一人一事,览古鉴今;笔力挺变,尺幅中如有龙蛇不可控攫。如《留侯论》踔厉风发,堪与苏轼相敌;《伊尹论》赞吊民伐罪而不拘君臣之序,洗发剀切,逻辑严密;《陈胜论》驰骤顿挫,一语破的;《晃错论》千委万曲,辨析精详;皆各得其妙。 魏禧散文中更著名的是传记文,通过作传涉及到社会生活许多方面。他描绘过明季酷烈的朝政;对大吏贪纵、小吏肥俊削、细民无依、官逼民反的阶级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主要是他深抱亡国之痛,为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作传,如《江天一传》、《明御史何公家传》。 有些传记写山林隐逸、侠客壮士的义行异事。如《高士汪风传》、《大铁椎传》,题材不同,一系行踪飘忽,清高磊落的隐士,一系勇武非凡,不为世用的力士。魏禧既推崇前者耻于事清的操守,复将后者比之博浪沙椎击秦皇的侠客。其写作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他如《卖酒者传》、《瓶庵小传》、《独奕先生传》、《谢廷诏传》等,记述某些市井奇人的所作所为,寓意精深,饶有情趣。总之,他的传记文风格多样,章法不一,最能表现他师承古人而不依傍古人、文随意尽、善变为法的创作态度。 魏禧的叙记文也常写遗民志士,哀“贤人凋丧,同志寂寥”,感慨激昂而又低回往复,兼有欧、苏之长。他于哀情文主张文贵质朴,不必以痛哭见哀;以为韩愈《祭十二郎文》工于文而情以微。因而他以叙事为抒情,如《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情事惝恍,缠绵悲怆,即体现了这一特点。魏禧叙记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味无穷。他的《吾庐饮酒记》、《白渡泛舟记》情景交融,清新委婉,旨趣潇洒。《宛臬记》斑驳奥秀,酷似柳宗元山水记。《翠微峰记》以叙事为山灵添色。《吾庐记》以记人使题旨生辉。魏禧还有大量画记,不仅描风镂影,且以议论画意取胜。《燎衣图记》细碎叙写而钩连绳贯,笔笔变化,无一雷同。著意处如画龙点睛,不著意处似颊上三毛,神态自现。《画猫记》感而讽之,取喻刻深而转折无迹。魏禧叙记文能将寻常题材写得不落俗套,往往得益于议论,翻空出奇,令人耳目一新。 魏禧散文创作,不断取得蜚声文坛的成就,这和他的日臻完善的古文理论是分不开的。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不失为真知灼见。他认为“文所以可传,中必有物。” (《日录.杂说》)他不仅批评为文不顾法度、师心自用,如野战无纪之师。且又反对株守古人之法而“中无所有”,指出要合古人之法而不效优孟衣冠,知文章之法有常有变。“伏应断续”是常法;为文者“中有所得”,兴会所至,得意疾书,不汲汲于常法而能自合于法度,是以善变为法。法之常可学,法之变须从“文外求法”,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方能“神而明之”。为此,他依据明理适用的易堂学旨,提出“积理”、“练识”的辩证主张,认为积“理”可使“识”不堕入嗜新逐异;“理”若未明,又应着重练“识”,其须考察“市侩优介大猾逆贼之情状”(《宗子发文集序》)。这样,“理”,才不致空疏无用。魏禧的观点代表了清初文论中理识法相结合的倾向,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诗作: 魏禧诗歌的成就不如散文,然亦不乏可传之作。易堂诸子以其四言为绝调,谓为奇峭古奥跳脱,不欲拟乐府而干汉魏。实则四言拟古痕迹太露,不及五七言。他的诗歌理论和散文一样,主张兴属而辞工,以理识为归;创作上取材广泛,变化多端。其诗作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 魏禧文学创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