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
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
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
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
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
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注释:
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雍容:华贵的样子。
《登雨花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魏禧是一位遗民诗人,他在明朝灭亡后长期隐居在故乡。1663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康熙二年,他四十岁的时候,他来到了旧京南京。在南京的旧址中,他登上了雨花台,这是一座位于今中华门外的山丘。站在雨花台上,他回忆起了过去的岁月,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于是,他用七律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作。这首诗作记录了他对明朝灭亡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这首诗,魏禧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遗民命运的思考。这首诗作展现了一个遗民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登雨花台》创作背景详情»
臣们,如今却卑躬屈膝地侍奉着异族的统治者。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对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深的愤慨和痛心。
最后两句诗人以“半旧卿”来形容那些曾经在明朝为官的人,他们曾经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如今却沦为了清朝的附庸。这种变故使得诗人对国家的衰落和社会的不公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悲伤。
整首诗以雨花台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运用寓意深远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慨和痛心。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和责任感。这首诗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首值得鉴赏的作品。
《登雨花台》鉴赏详情»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被誉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与汪琬、侯方域并称。他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
魏禧的字是冰叔,又有字叔子,号裕斋。他出生在江西宁都,原是明末的一名诸生。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在翠微峰的勺庭,被人称为勺庭先生。后来他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他的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交贤豪,希望能够恢复明朝。
魏禧的文章多以颂扬民族气节和人事为主题,展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他也擅长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他的著作有《魏叔子文集》。
总结:魏禧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他的文章多以颂扬民族气节和人事为主题,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他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