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望云楼的东面是巍峨、绵延千里的大别山;楼的北面可见高峻雄伟、剑峰千仞的秦岭。在楼上卷帘之时,萦绕在高楼四周的云彩会立即飞入楼中,高楼顿时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
注释:望云楼:文同任陕西洋州知州时,宅内之楼。址在洋州,即今陕西省洋县。
巴山:即大别山。陕西汉中盆地与四川盆地的界山。
秦岭:诗中指的是陕西南部一段,是狭义的秦岭,主峰是太白山,在洋县正北。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望云楼(wàng yún lóu):文同任陕西洋州知州时,宅内之楼。址在洋州,即今陕西省洋县。
巴山(bā shān):即大别山。陕西汉中盆地与四川盆地的界山。
秦岭(qín lǐng):诗中指的是陕西南部一段,是狭义的秦岭,主峰是太白山,在洋县正北。
《望云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望云楼》是一首诗,创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秋冬之间至熙宁九年春初。当时,作者担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府。这首诗是作者在洋州任职期间创作的《序居原地杂题》诗集中的第十二首。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洋州的云楼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云楼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象征着人们对于追求高尚理想和追求卓越的向往。作者站在云楼之上,俯瞰着洋州的美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他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持有怀疑和反思的态度。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于世俗追求的质疑。通过描绘云楼和洋州的景色,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于功名利禄的冷静思考。
《望云楼》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思想深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对于人生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望云楼》创作背景详情»
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整首诗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却能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壮丽的景色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受。
总之,这首诗通过运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一放一收的手法,运用诗中有画的技法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成功地描绘出了望云楼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这首诗堪称宋诗中的佳作,展现了文同诗人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望云楼》赏析详情»
石室先生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他出生于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文同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文同中进士,后来担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等职务。他历任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地的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被任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的官职,因此被世人称为文湖州。
然而,文同在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在去湖州任职之前就去世了,因此未能到任就去世了。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他以学名世,擅长诗文书画,深受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赞许,尤其受到他的表弟苏轼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