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wàn
    qǐng
    fēng
    tāo
  • [
    sòng
    dài
    ]
    shì
  • wàn
    qǐng
    fēng
    tāo
    xuě
    qíng
    jiāng
    shàng
    mài
    qiān
    chē
    dàn
    lìng
    rén
    bǎo
    chóu
  • cuì
    xiù
    fēng
    yíng
    liǔ
    jiàng
    chún
    jiǔ
    làn
    yīng
    zhū
    zūn
    qián
    shǒu
    niè
    shuāng

原文: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相关标签:婉约贬谪忧思写景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只记得昨夜风声阵阵,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着江上大雪纷飞,想着这个瑞年,明年麦子一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的舞袖上飘萦着随风飘来的雪花,就像柳絮一样轻盈。当她举起酒杯喝酒时,她的双唇就像熟透的红樱桃一样美丽。而我则在酒杯前深吸一口气,摸着我的白胡须。

注释:苏:苏醒。
翠袖:指穿着翠绿衣裳的歌女。
绛唇:红唇。
樱珠:樱桃。
镊:拔除。
霜须:白须。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万顷风涛不记苏》这首词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冬创作的。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失去了在苏州的田产,只有在熙宁七年(1074)曾在堂州宜兴置过一块田地。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看到大雪纷飞时所作。在这个时刻,苏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和无穷魅力。他看到了万顷风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渺和壮丽。尽管自己身处困境,失去了田产,但他的心境却是豁达的,他不再记挂过去的苦难,而是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这首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尽管他身处逆境,但他仍然能够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和灵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词展现了苏轼的豁达和坚韧,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首词,苏轼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面对困境的信念,他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应该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这首词也展示了苏轼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之,《万顷风涛不记苏》这首词是苏轼在困境中创作的一首豁达乐观的作品,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词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面对困境的信念,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豁达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对一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文章指出这首词的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文章首先解释了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意义,指出“苏”指的是苏州,而“公”指的是苏轼。这句词表达了苏轼未将苏州的风灾记挂心上。

接下来,文章分析了词的上下两片。上片描写了词人酒醉后听到风声的情景,以及天明时银装世界的景象。词人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丰收景象,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忆了徐君猷过访时的情景,描述了歌伎的美丽形象和词人的忧思。

文章指出词人呵手镊霜须的动作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词中的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词的含蕴。

最后,文章指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文章还赞扬了词中遣词和用字的准确形象,如“不记”二字切词序“酒醒”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对词的意境、形象和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赞赏了作者运用艺术手法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鉴赏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咏永州

元代 陈孚

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说里数千家。
澄江绕郭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
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

谪岭南道中作

唐代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遇风雨作(一作权德舆诗)

唐代 皇甫曾

草草理夜装,涉江又登陆。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
传呼戒徒驭,振辔转林麓。阴云拥岩端,沾雨当山腹。
震雷如在耳,飞电来照目。兽迹不敢窥,马蹄惟务速。
虔心若斋祷,濡体如沐浴。万窍相怒号,百泉暗奔瀑。
危梁虑足跌,峻坂忧车覆。问我何以然,前日爱微禄。
转知人代事,缨组乃徽束。向若家居时,安枕春梦熟。
遵途稍已近,候吏来相续。晓霁心始安,林端见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