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行山》原文赏析

  • shàng
    tài
    xíng
    shān
  • [
    míng
    dài
    ]
    qiān
  • 西
    fēng
    luò
    cǎo
    bān
    bān
    yún
    báo
    qiū
    kōng
    niǎo
    hái
  • liǎng
    bìn
    shuāng
    huá
    qiān
    yòu
    shàng
    tài
    xíng
    shān

原文: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西风吹动着草地上杂乱的劲草,空气清新,云淡淡的,秋天的天空中只有一只飞鸟独自归来。
两鬓已经白得像霜雪一样的我独自一人在山道上跋涉,骑着马再次踏上太行山。

注释:太行:指山西境内的太行山。
斑斑:形容草地上杂乱的样子。
霜华:形容白得像霜花一样。
千里客:作者自称。 《上太行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明朝官员于谦在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时的经历。当时,于谦担任兵部右侍郎,被派往山西、河南两省巡抚,这一职务他担任了长达十七年之久。在他回京参与议事时,由于没有给宦官王振送礼物,被诬陷下狱。然而,几个月后他被释放,并再次被派往山西、河南巡抚。这时,他已经年过五十。从诗的后两句来看,这首诗应该是在他第二次出巡两省时创作的。 《上太行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太行山中的秋景。诗人通过描写风落日草班班、云薄秋空鸟独还的景象,展现了太行山中暮色苍茫的景象。诗中的“西风”一词不仅指明了太行山的季节,还突出了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秋风拂面,落叶纷飞,使人不禁想起天地的肃杀和思归之情。诗人登临山顶,眺望四周,只见夕阳西坠,杂草在落晖中显得色彩斑驳。天空逐渐被暮云笼罩,只有一只孤飞的鸟儿在高空中回山归巢,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这种凄清的氛围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背景。

诗中的“两鬓霜华千里客”是诗人自述生平。诗人从二十五岁开始进入宦途,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如今已经鬓发花白。他在山西巡抚任上写下这首诗,与家乡钱塘相隔千里,因此自称为千里为客。这句诗准确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多年,距离之远,心中的愁绪不断。然而,诗人最后一句“马蹄又上太行山”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他虽然已经鬓发斑白,但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依然充满生命力,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忠诚和热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西风落日的深秋景象,同时也描绘了诗人在太行山途中的心情。诗人通过触景生情,孤鸟归巢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歌的写法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开写,实际上却是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整首诗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上太行山》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于谦的照片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钱塘县,是汉族。

于谦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的谋反活动而得到明宣宗的器重,被任命为山西河南巡抚。在明英宗时期,他因得罪王振而被下狱,但后来被释放,并担任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被立为监国,于谦被擢升为兵部尚书。他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并与其他大臣一起请求郕王即位。

在瓦剌兵逼京师的时候,于谦担任督战,成功击退了瓦剌兵。因此,他被加封为少保,并被任命为总督军务。最终,他先遣使议和,使明英宗得以回归。然而,在天顺元年,他因被指控“谋逆”罪名而被冤杀。他被追谥为忠肃,并有《于忠肃集》一书流传下来。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他们都是明朝时期的杰出人物,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抵御外敌入侵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您喜欢

婺州道中

明代 堵胤锡

几家村火聚,古树接桥横。
薄日凄天色,空山细涧声。
路长前岭暮,梦短故乡情。
去国随南雁,征衣半此生。

柳梢青 春情

明代 欧阳铉

春去杨花,无情有思,闲到窗纱。
暮雨急催,峭寒轻透,香屑慵加。
小楼孤倚堪嗟,风一剪、云欹鬓斜。
燕子飞来,青梅如豆,不奈天涯。

谒金门

明末清初 钱继章

斜阳促,弥望暮烟修竹。
弱柳堤边芳草屋,一汀云影簇。
趁取晚凉新浴,碧槛薄垂冰谷。
小院落花香断续,月明风簌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