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当时的诗人身处凤翔签判的职位上。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三首诗,分别是《岁首》、《馈岁》和《别岁》,并将这三首诗寄给了苏辙。

在仁宗嘉祐七年,北宋正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北宋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也相对繁荣。凤翔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区,担任签判的职位意味着诗人在政府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诗人在这个职位上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岁首》、《馈岁》和《别岁》这三首诗,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他通过这些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将这三首诗寄给苏辙,可能是因为苏辙是当时文坛上的知名人物,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见解备受赞赏。诗人希望通过给苏辙寄诗,能够得到他的指导和评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仁宗嘉祐七年,诗人在凤翔签判任上创作了三首诗,并将这些诗寄给了苏辙。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生活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苏辙的敬仰和希望得到指导的愿望。


诗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相关标签:春节勉励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