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原文赏析

  • shǒu
    suì
  • [
    sòng
    dài
    ]
    shì
  • zhī
    chuī
    jìn
    suì
    yǒu
    shé
  • xiū
    lín
    bàn
    shuí
    néng
    zhē
  • kuàng
    weǐ
    suī
    qín
    zhī
    nài
  • ér
    tóng
    qiáng
    shuì
    xiāng
    shǒu
    huān
    huā
  • chén
    qiě
    chàng
    gēng
    weì
    tiān
  • zuò
    jiǔ
    dēng
    jìn
    luò
    kàn
    beǐ
    dǒu
    xié
  • míng
    nián
    nián
    xīn
    shì
    cuō
    tuó
  • jìn
    jīn
    shào
    nián
    yóu
    kuā

原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相关标签:春节勉励惜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要知道快要结束的年岁,就像一条游向深谷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已经有一半不见了,离去的心意谁能阻挡!
何况想要抓住它的尾巴,虽然努力却明知无可奈何。
孩子们不肯睡觉,努力挣扎,夜晚相互陪伴,笑声喧哗。
晨鸡啊,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让人害怕。
长时间坐在那里,灯花点点落下,起身看北斗星已经倾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还会像往常一样失落。
努力珍惜这一个夜晚,年轻人的意气还可以自夸。

注释:
垂尽:快要结束。
壑(hè):山谷。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强(qiǎng):勉强。
哗:一作“喧”。
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北斗斜:指时间已经到了夜半。
蹉跎(cuō 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守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当时的诗人身处凤翔签判的职位上。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三首诗,分别是《岁首》、《馈岁》和《别岁》,并将这三首诗寄给了苏辙。

在仁宗嘉祐七年,北宋正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北宋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也相对繁荣。凤翔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区,担任签判的职位意味着诗人在政府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诗人在这个职位上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岁首》、《馈岁》和《别岁》这三首诗,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他通过这些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人将这三首诗寄给苏辙,可能是因为苏辙是当时文坛上的知名人物,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见解备受赞赏。诗人希望通过给苏辙寄诗,能够得到他的指导和评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仁宗嘉祐七年,诗人在凤翔签判任上创作了三首诗,并将这些诗寄给了苏辙。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生活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苏辙的敬仰和希望得到指导的愿望。 《守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守岁》是苏轼的一首诗,共有十六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赏析。

首先是第一个层次的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部分通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与前两首诗有所不同。比喻中的蛇与岁相比,形象生动,不是泛泛设喻。前四句写岁已接近尽头,后两句写虽然想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其中的“系其尾”一词虽然引用了《晋书·贾后传》中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这部分开头的六句好像在说这个风俗无道理,通过欲擒故纵的手法使文字更加波澜起伏。

接下来是中间的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部分描写了守岁的情景。其中的“强”字写出了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接下来的“晨鸡”一词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则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是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部分与开头的第一个层次形成对照,表明守岁是有理的,应该珍惜即将逝去的时光。正面交代了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同珍惜年华。这个结尾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的精神陡然振起。

整首诗通过三个层次的描写,从守岁无益到守岁的情景再到守岁的意义,展现了苏轼对守岁的思考和感悟。 《守岁》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代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南歌子·游赏

宋代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定风波·重阳

宋代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