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xié
    fēng
    zuò
    xiǎo
    hán
  • [
    sòng
    dài
    ]
    shì
  • yuán
    fēng
    nián
    shí
    èr
    yuè
    èr
    shí
    cóng
    zhōu
    liú
    qiàn
    shū
    yóu
    nán
    shān
    xié
    fēng
    zuò
    xiǎo
    hán
    dàn
    yān
    shū
    liǔ
    meì
    qíng
    tān
    huái
    qīng
    luò
    jiàn
    màn
    màn
  • xuě
    huā
    zhǎn
    róng
    hāo
    sǔn
    shì
    chūn
    pán
    rén
    jiān
    yǒu
    weì
    shì
    qīng
    huān

原文: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相关标签:婉约纪游写景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茸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午盏:午茶。

蓼(liǎo)茸:蓼菜嫩芽。

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在此之前的三月,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过了四年多的谪居生活,然而他被命令迁到汝州(治今河南临汝)担任团练副使。虽然这个职位并不是升迁,但却标志着政治气候的转变。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宋神宗亲自写信给苏轼,表示“人才实在难得,不忍心终弃”。四月份,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结束了最困难的黄州时期,心情相对轻松,一路上还进行了一些游览和拜访。他畅游庐山,在江西筠州探望了自己的胞弟苏辙,然后又去了金陵,与王安石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还有买田江干、一同归隐的约定。岁末时,苏轼来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并向朝廷上书请求罢免汝州的职务,回到宜兴修养。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苏轼与泗州的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因此创作了这首词来纪念这次旅行。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认为立春时节吃蓼芽和蒿茎可以驱寒保暖,也有助于清肝明目。作者通过描写清茶和春蔬,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清茶野餐也象征着作者与同游者的欢乐和友谊。整个下片充满了愉悦和轻松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早春景象和清茶野餐,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南歌子·游赏

宋代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定风波·重阳

宋代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方山子传

宋代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