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重阳》原文赏析

  • dìng
    fēng
    ·
    chóng
    yáng
  • [
    sòng
    dài
    ]
    shì
  • xié
    shàng
    cuì
    weī
    jiāng
    hán
    qiū
    yǐng
    yàn
    chū
    feī
    chén
    shì
    nán
    féng
    kaī
    kǒu
    xiào
    nián
    shào
    huā
    chā
    mǎn
    tóu
    guī
  • mǐng
    dǐng
    dàn
    chóu
    jiā
    jié
    liǎo
    yún
    qiáo
    dēng
    lín
    yòng
    yuàn
    xié
    huī
    wǎng
    jīn
    lái
    shuí
    lǎo
    duō
    shào
    niú
    shān
    gēng
    zhān

原文: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相关标签:节日重阳节登高饮酒抒怀定风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

重阳:即重阳节。

携壶:带酒。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涵:容纳,倒映。

初:第一次,刚刚。

尘世:人间。

酩酊(mǐng dǐng):沉醉,大醉。但:只是。酬:酬谢。

云峤(qiáo):耸入云霄的高山。

登临:登山临水。

斜晖:夕阳。

多少:数不清。

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定风波·重阳》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的九月,正值重阳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苏轼与徐君猷等一些客人一起登高赏菊,并且品尝美酒,同时也赋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个时候,苏轼受到了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的启发,他们的心境非常相似,因此苏轼决定创作这首词,以表达他唯物的生死观。 《定风波·重阳》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苏轼的《菊花》一词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描述了上片的情景,描绘了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场景。通过描绘“上翠微”的行踪和“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画面,引发了作者的情感。接着,作者通过“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三句人生箴言,表达了对年华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部分内容为下片的过渡做了铺垫。

下片则以饮酒抒情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现象”。作者写道:“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表达了饮酒的愉悦和对佳节的庆祝。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不需要愁怨,因为夕阳是自然界中美丽的景致,人生的夕阳也应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最后,作者引用了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以传情达意,表达了对人生衰老和死亡的思考。

整篇文章以景入情,即景生情,展示了苏轼对世事和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态度。尽管世事多艰,但苏轼并不消沉,而是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定风波·重阳》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方山子传

宋代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代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

宋代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