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后出塞五首》是一首创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的诗歌。当时正值安禄山反唐之初,这首诗的目的是通过一个脱身归来的士兵的自述,揭露安禄山反唐的真相,呼吁唐明皇快速清醒过来。诗中还指出了养成安禄山反叛的原因,即唐明皇自己好大喜功,过度宠爱边将,导致安禄山得以边功市宠,最终形成了养虎贻患的局面。
这首诗以士兵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读者传达了安禄山反唐的危害和背叛的真相。士兵以大声疾呼的方式,表达了对唐明皇的忠告和警示,希望他能够清醒过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安禄山的叛乱。
诗中还揭示了安禄山反叛的原因,即唐明皇过度追求功绩和喜欢宠爱边将。这种过度的宠爱和迁就,使得安禄山得以边功市宠,逐渐形成了养虎贻患的局面。通过这一揭示,诗人希望唐明皇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以避免更大的灾难。
整首诗以直接的口吻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当时动荡的局势中。通过士兵的自述,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忠诚和对唐朝的忧虑。诗人通过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对安禄山叛乱的愤怒和不满,又呼吁唐明皇及时清醒,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后出塞五首》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化,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局势和背后的原因。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反映历史真相和警示后人的重要作品。
诗文: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