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评价而闻名。与盲从古人不同,他常常能够看到前人所未见的事实,道出前人所未道的观点,并且善于察觉疑似之迹。在他的作品《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事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引发了读者对这个经典故事背后合理性的重新思考。
蔺相如完璧归赵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蔺相如为了保护赵国的国宝玉璧,不惜被敌国秦国软禁,并最终成功将玉璧带回赵国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视为忠诚、勇敢和爱国主义的象征,被广泛传颂和赞美。
然而,王世贞在《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爱国之心,而是出于私利和权谋的考虑。他指出,蔺相如在秦国被软禁期间,并没有真正为赵国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而是利用这段时间与秦国的官员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自己日后的政治发展打下了基础。
王世贞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一方面,有人认为蔺相如的行为确实存在私利的成分,他并非完全出于爱国之心,而是在利用这个机会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另一方面,也有人坚持认为蔺相如的行为是出于对赵国的忠诚和爱国之心,他为了保护赵国的国宝玉璧,不惜冒险并最终成功将其带回赵国。
这一争论使得读者重新思考了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个经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他们开始思考一个人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忠诚和爱国之心。这种重新思考不仅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人们对于忠诚和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世贞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观点和见解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的作品《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解读,也是对于人性和动机的深入思考。通过他的观点,读者们得以重新审视这个经典故事,并从中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诗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