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王世贞对蔺相如的行为进行的一番评价。然而,我对这篇评价持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王世贞认为蔺相如失信于秦王,因为蔺相如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然而,我认为蔺相如的行为是明智的。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赴秦之前已经权衡了利弊得失,他知道秦王要用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而这对赵国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蔺相如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他的行为是为了保护赵国的利益,而不是失信。
其次,王世贞认为蔺相如的行为可能导致秦王发兵攻打赵国。然而,蔺相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已经明确指出,赵国处于弱势地位,秦国强大,赵国不敢得罪秦王。蔺相如提出割让十五城以换取和氏璧的建议,是为了保护赵国的利益,避免赵国受到更大的损害。他的言语不卑不亢,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综上所述,王世贞对蔺相如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蔺相如的行为是为了保护赵国的利益,他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做出了明智的决策。他的智慧和谋略使赵国得以逃脱灾难,这并不是侥幸,而是他的英明决策和努力的结果。
诗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