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该篇创作背景可追溯到元和五年(810年)的冬季。与《送石处士序》一起,这篇文章可以被视为姊妹篇。虽然与《送石处士序》有着相似的主题和人物,但这篇文章却完全没有雷同或重叠之感。

在这篇文章中,石和温这两个人物被频繁提及。他们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重要的人物。文章可能以他们的友谊或者某种特殊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石和温的存在可能是为了传达某种思想或者情感。

这篇文章可能以描述冬季的景色和氛围为背景。元和五年的冬天可能是寒冷而美丽的,作者可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增强读者对文章的感受。冬季的寒冷可能与石和温的友谊或者某种情感状态相呼应,从而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总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元和五年的冬季,与《送石处士序》有关,但又有着独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描绘石和温的形象以及冬季的景色,作者可能试图传达某种思想或者情感。


诗文: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
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赞美用人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