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
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帮助挑选马匹的能手。
⑵冀北:指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和山西省。
⑶相马:指辨别马匹的品质和潜力。
⑷留下好马了:指伯乐挑选了所有好马,剩下的都是普通马匹。
⑸东都洛阳:指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⑹士大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
⑺石生、温生:指两位有才华但不愿意为官的人。
⑻乌公:指一个担任官职的人,名字为乌。
⑼斧月:指一种官职的名称。
⑽幕府:指官府、政府。
⑾留守:指在原地担任官职。
⑿河南府尹:指河南地区的官员。
⒀大夫:指地方官员。
⒁咨询:指请教、征求意见。
⒂闲居里巷:指退隐居住在城市的小巷中。
⒃后辈:指年轻一代的人。
⒄考察道德:指观察评价一个人的品德。
⒅以礼仪拜访:指按照规定的礼仪去拜访。
⒆大夫乌公一镇守河阳,东部处士的茅庐中竟没有人了!:指乌公担任河阳的官职后,东部的有才华的人都被挑选走了。
⒇宰相和将军:指国家的最高官员和军事将领。
⒈求贤人:指寻找有才能的人才。
⒉谋士和武将:指军事和政治方面的顾问和领导。
⒊羁留:指被困留在某地。
⒋耿耿于怀:指心中不平静,怀有怨恨。
⒌拜见:指拜访、会面。
⒍替天下道贺:指代表全国人民向乌公祝贺。
⒎私怨:指个人的怨恨和不满。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译文及注释详情»
该篇创作背景可追溯到元和五年(810年)的冬季。与《送石处士序》一起,这篇文章可以被视为姊妹篇。虽然与《送石处士序》有着相似的主题和人物,但这篇文章却完全没有雷同或重叠之感。
在这篇文章中,石和温这两个人物被频繁提及。他们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重要的人物。文章可能以他们的友谊或者某种特殊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石和温的存在可能是为了传达某种思想或者情感。
这篇文章可能以描述冬季的景色和氛围为背景。元和五年的冬天可能是寒冷而美丽的,作者可能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增强读者对文章的感受。冬季的寒冷可能与石和温的友谊或者某种情感状态相呼应,从而加深了文章的意境。
总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元和五年的冬季,与《送石处士序》有关,但又有着独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描绘石和温的形象以及冬季的景色,作者可能试图传达某种思想或者情感。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送温处士序》的分析和评价。文章指出,与《送石处士序》相比,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所变化,更加造奇。作者通过譬喻和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似颠扑不破的真理。文章的章法比《送石处士序》更加曲折离奇。立意上,该文比前一篇单纯一些,无非是变着法儿赞扬温、石二人,并强调人才的可贵,提醒朝廷要高度重视人才。这篇文章与《马说》一样,宣扬重用人才,但写法上有所不同。作者用比喻和反衬的手法,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同时表达了对温、石两位朋友的惜别和对朝廷得到人才的欣慰。整篇文章的笔法巧妙,渲染得当。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赏析详情»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