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囚论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信义可以在君子中施行,而种种刑罚则在小人中施行。判刑列入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的,又是小人中特别坏的人。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意苟且贪生,而视死如归,这在君子中也是很难做到的。在唐太宗即位后第六年时,把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登记在册,放他们回家,约定好到期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而希望小人中最坏的人能做到自然更难。到了规定的时间,那些囚犯自动回来而没有延误。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而小人却很容易地做到了。这难道近于人情吗?

注释:
1. 信义:指忠诚、正直的品德。
2. 君子:指有高尚品德的人。
3. 小人:指品德低劣、卑鄙的人。
4. 判刑:指对犯罪者进行判决。
5. 死刑:指最严厉的刑罚,即处死犯人。
6. 罪大恶极:指罪行极其严重、恶劣。
7. 宁愿:表示宁可、宁肯。
8. 苟且贪生:指为了保全生命而委曲求全。
9. 视死如归:指对死亡态度坚定,毫不畏惧。
10. 唐太宗:指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11. 登记在册:指将囚犯的信息记录下来。
12. 延误:指耽搁、延迟。
13. 近于人情:指符合人情世故、常理。
14. 恩德感化:指通过仁爱和道德感化来改变人的行为。
15. 窥测:指推测、猜测。
16. 皇帝:指君主、统治者。
17. 上下互相窥测:指君臣之间相互猜测对方的心思。
18. 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指采用仁爱和道德感化的方式来改变人的行为。
19. 遵守信义:指遵守诚信和道义。
20. 说不通的观点:指不合理、不合情理的观点。

译文二:
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了;如果对他们采取恩德感化的手段,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恩德感化愈深入人心,人的转变速度就愈快,有过这样的事。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名声。可是怎么会知道他在放回囚犯时,没有料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可以赦免自己的死罪,所以才放回他们呢?又怎么会知道那些被放回的囚犯,没有料到他们自动回来就一定会被赦免自己的死罪,这才又回来呢?料想到囚犯一定会回来这才放他们回家,这是唐太宗从上面窥测到下面囚犯的内心想法;料想到一定会被赦免死罪这才回来,这是下面的囚犯在窥测上面的皇帝的内心想法。我从中看到的是上下互相窥测对方的内心想法才形成了这种名声,哪里还有皇帝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和囚犯遵守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唐太宗在全国施行恩德感化的办法,到这时已经六年了,却不能让小人不犯极恶大罪,只凭一天的恩德感化,就能使囚犯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信义。这是一种说不通的观点啊!

注释:
1. 变为君子:指改变为有高尚品德的人。
2. 赦免:指免除、宽恕。
3. 施行:指实施、执行。
4. 窥测:指推测、猜测。
5. 上下互相窥测:指君臣之间相互猜测对方的心思。
6. 采取恩德感化的办法:指采用仁爱和道德感化的方式来改变人的行为。
7. 遵守信义:指遵守诚信和道义。
8. 说不通的观点:指不合理、不合情理的观点。

译文三: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才可以呢?我说:对放回家去而又回来的囚犯,杀了他而不能赦免。然后再放出一批囚犯,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可以知道是被恩德感化所致。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对放出的囚犯在他们回来后就赦免了死罪,可以偶尔做一次。如果总是这样去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被处死。这可以

注释:
1. 杀了他而不能赦免:指对囚犯进行处死,不给予宽恕。
2. 恩德感化:指通过仁爱和道德感化来改变人的行为。
3. 不可能的事:指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4. 偶尔做一次:指偶尔宽恕囚犯,不处死他们。
5. 处死:指执行死刑。


诗文: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