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陶诗的一大特点是直陈其事,不多运用比兴手法。虽然他的造语浅显,但涵义却非常深刻,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却更具自然之趣。苏轼称之为“似枯而实腴”。在魏晋时期,人们崇尚清谈,多谈论生死。然而,即使是像王羲之这样的贤人,也不免会有对生死的痛惜之叹。而真正能洞悉生死关的,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在他的《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他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是说人生就像在大浪中漂泊,没有主宰,但自己应该以“不忧亦不惧”的态度面对。这已经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然持一种非常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与他早些时候在《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这种洞悉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然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能够用理智思辨问题的时候,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将不久于人世,仍然能够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还是活到六十三岁,至今尚有争议。因此,对于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存在分歧。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渊明活到了六十三岁,在五十一岁时几乎死去,而《拟挽歌辞》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吴小如先生则认定这三首自挽诗是在大病之中,至少是在陶渊明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无论如何,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都是非常难得的。至于写作时间,根据《自祭文》中的记载,可以确定是公元427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