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师的赏析

赏析
是为了引起秦国的警惕。蹇叔的劝阻没有得到秦穆公的重视,反而被秦穆公嘲笑为“老妪之言”。这一情节展示了秦穆公的骄纵无礼和对智者的轻视,也为后面的战争发展埋下了伏笔。



从“三十三年春”至“灭滑而还”为第二部分,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三个情节,主要写秦军的骄纵无礼及袭郑未遂的情况。王孙满是秦穆公的亲信大臣,他在觳之战前观察到秦军的骄纵无礼,预感到秦军必败。他向秦穆公报告了自己的观察结果,但秦穆公却不以为然,认为王孙满是多虑。这一情节揭示了秦穆公的盲目自信和对智者的不信任,也为后面的战争发展埋下了伏笔。



弦高是秦穆公的亲信将领,他在觳之战前犒劳秦军,以提高士气。但他的犒劳却过于奢华,引起了士兵们的不满。这一情节展示了秦军的奢侈和骄纵,也为后面的战争发展埋下了伏笔。



皇武子是晋国的使者,他前来劝阻秦穆公袭击郑国。但秦穆公却对他不以为然,甚至辞退了他。这一情节展示了秦穆公对外交辞令的不重视和对智者的轻视,也为后面的战争发展埋下了伏笔。



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先轸是晋国的大夫,他在晋国大夫会议上论战,指出秦军的弱点和晋军的优势。他的论战得到了晋国大夫们的认同,也为晋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秦军败师崤山是觳之战的转折点,也是晋国取得胜利的关键。秦军在崤山遭到了晋军的伏击,大败而逃。这一情节展示了秦军的不堪一击和晋军的战斗力,也为后面的战争发展埋下了伏笔。



文赢是晋国的大夫,他在晋国大夫会议上请三位将领出战。这一情节展示了晋国大夫们的团结和智慧,也为晋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先轸怒唾于朝是觳之战的高潮之一,也是晋国取得胜利的关键。先轸在晋国大夫会议上对秦穆公的轻视和对智者的不信任感到愤怒,当众唾弃秦穆公。这一情节展示了秦穆公的骄纵无礼和对智者的轻视,也为后面的战争发展埋下了伏笔。



孟明是晋国的大夫,他在晋国大夫会议上谢赐先轸。这一情节展示了晋国大夫们的团结和智慧,也为晋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穆公悔过是觳之战的结局,也是晋国取得胜利的关键。秦穆公在战败后悔过自新,向晋国大夫们道歉并表示愿意归还被占领的土地。这一情节展示了秦穆公的悔过和晋国大夫们的宽容,也为战争的结束奠定了基础。



整篇文章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秦穆公的骄纵无礼和对智者的轻视,以及晋国大夫们的团结和智慧。文章的外交辞令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讥讽,意在言外。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诗文: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历史故事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