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发生战争的情景。在这场战争中,宋襄公坚持着迂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最终导致了惨败的结局。与宋襄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子鱼的观点,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此来夺取战争的胜利。这个背景揭示了领导者的决策和观念对于战争结果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诗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