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杂感》是黄仲则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的黄仲则年仅二十岁,但他在自己的诗中喜欢运用愁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尽管朋友们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但黄仲则却坚持不平则鸣,他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的经历,感叹道“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情。
黄仲则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痛苦和困惑。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现实的不满,他感到自己的内心被一种郁结所困扰,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这种郁结使他感到沮丧和不安,他渴望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
然而,黄仲则的朋友们并不认同他的写作风格,他们认为愁苦的诗歌并不是好的预言。他们劝告黄仲则要写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而不是沉溺于痛苦和不满之中。然而,黄仲则并没有被朋友们的劝告所动摇,他坚信只有通过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情,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
通过《杂感》,黄仲则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现实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真实的渴望。尽管他的朋友们不理解他的写作风格,但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坚信只有通过表达内心的不平之情,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这首诗也成为了黄仲则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