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The path of becoming an immortal or a Buddha oneself is elusive unable to succeed can only write poetry alone in the deep night expressing the discontent in one's heart.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The wandering and uncertain life has worn away the poet's heroic and passionate spirit in his poetry. A person who has lost all thoughts and no longer has frivolous thoughts towards women yet has gained a reputation as a heartless man.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Among ten people nine can be looked down upon with disdainful eyes and the most useless one is the scholar.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Do not worry that the sorrowful poems you write will become prophecies of good or bad fortune the birds in spring and the insects in autumn will all make their own sounds.
注释:
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Fengpeng: The floating and drifting of pampas grass in the wind metaphor for people being manipulated by fate with an uncertain whereabouts.
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Nixu: Willow catkins soaked in mud metaphor for no longer being frivolous.
薄幸:对女子负心。
Boxing: Being unfaithful to a woman.
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Chen: Words that will come true in the future.
《杂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杂感》是黄仲则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的黄仲则年仅二十岁,但他在自己的诗中喜欢运用愁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尽管朋友们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但黄仲则却坚持不平则鸣,他回顾了自己二十年来的经历,感叹道“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情。
黄仲则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痛苦和困惑。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现实的不满,他感到自己的内心被一种郁结所困扰,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这种郁结使他感到沮丧和不安,他渴望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
然而,黄仲则的朋友们并不认同他的写作风格,他们认为愁苦的诗歌并不是好的预言。他们劝告黄仲则要写一些积极向上的作品,而不是沉溺于痛苦和不满之中。然而,黄仲则并没有被朋友们的劝告所动摇,他坚信只有通过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情,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
通过《杂感》,黄仲则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现实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真实的渴望。尽管他的朋友们不理解他的写作风格,但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坚信只有通过表达内心的不平之情,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这首诗也成为了黄仲则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杂感》创作背景详情»
《杂感》是黄景仁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中的几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不平和愤慨之情。
首联中,诗人直接点出了本诗的基调,他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也无法自抑。诗中的“只”字仿佛是自嘲,实际上是对这个世界的不满的发泄。诗人认为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接下来的几联中,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他说自己的禅心已经沾满了泥水,不再随春风狂舞。他的生活像飘荡的蓬草一样不稳定,被命运拨弄,没有了轻狂的念头。他的诗歌中的慷慨激昂之气也被消磨殆尽,只得到了负心汉的名声。
在颈联中,诗人更是狂放愤慨,他认为世上的大多数人都只配被人用白眼看待,就像当年的阮籍一样。他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这句话既是自嘲,也是对社会的警醒。
尾联中,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诗多而说愁,成为谶语,就像春鸟和秋虫一样要作声。他认为不仅仅只有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也是一种自然。这句话传承了前面的愤慨之气,再次将诗人内心的不平推至高潮。
总的来说,黄景仁的《杂感》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不平和愤慨之情的诗歌。诗中通过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不满,表达了他对世界的不平之情。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短暂而艰苦的一生,以及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杂感》赏析详情»
黄景仁(1749~1783)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出生于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他在四岁时就成为孤儿,家境贫困。尽管如此,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卓越的诗才,因此有了一定的声名。为了谋生计,他曾四处奔波。
然而,黄景仁一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机遇,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后来,他被授予县丞的职位,但在还没有得到补官的时候,他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下在他乡去世,年仅35岁。
黄景仁的诗才备受赞誉,他是“毗陵七子”之一。他的诗学受到李白的影响,他的作品多表达了贫困、孤独和悲伤的情感,也有一些愤世嫉俗的篇章。他的七言诗具有独特的特色,同时他也擅长写词。他的著作有《两当轩全集》。
楚楚腰肢掌上轻,得人怜处最分明。
千围步障难藏艳,百合葳蕤不锁情。
朱鸟窗前眉欲语,紫姑乩畔目将成。
玉钩初放钗初堕,第一销魂是此声。妙谙谐谑擅心灵,不用千呼出画屏。
敛袖搊成弦杂拉,隔窗掺碎鼓丁宁。
湔裙斗草春多事,六博弹棋夜未停。
记得酒阑人散后,共搴珠箔数春星。旋旋长廊绣石苔,颤提鱼钥记潜来。
阑前罽藉乌龙卧,井畔丝牵玉虎回。
端正容成犹敛照,消沉意可渐凝灰。
来从花底春寒峭,可借梨云半枕偎。中表檀奴识面初,第三桥畔记新居。
流黄看织回肠锦,飞白教临弱腕书。
漫托私心缄豆蔻,惯传隐语笑芙蕖。
锦江直在青天上,盼断流头尺鲤鱼。虫娘门户旧相望,生小相怜各自伤。
书为开频愁脱粉,衣禁多浣更生香。
绿珠往日酬无价,碧玉于今抱有郎。
绝忆水晶帘下立,手抛蝉翼助新妆。小极居然百媚生,懒抛金叶罢调筝。
心疑棘刺针穿就,泪似桃花醋酿成。
会面生疏稀笑靥,别筵珍重赠歌声。
沈郎莫叹腰围减,忍见青娥绝塞行。自送云軿别玉容,泥愁如梦未惺忪。
仙人北烛空凝盼,太岁东方已绝踪。
检点相思灰一寸,抛离密约锦千重。
何须更说蓬山远,一角屏山便不逢。轻摇络索撼垂罳,珠阁银栊望不疑。
栀子帘前轻掷处,丁香盒底暗携时。
偷移鹦母情先觉,稳睡猧儿事未知。
赠到中衣双绢后,可能重读定情诗。中人兰气似微醺,芗泽还疑枕上闻。
唾点着衣刚半指,齿痕切颈定三分。
辛勤青鸟空传语,佻巧鸣鸠浪策勋。
为问旧时裙衩上,鸳鸯应是未离群。容易生儿似阿侯,莫愁真个不知愁。
夤缘汤饼筵前见,仿佛龙华会里游。
解意尚呈银约指,含羞频整玉搔头。
何曾十载湖州别,绿叶成阴万事休。慵梳常是发鬅鬙,背立双鬟唤不应。
习得我拌珠十斛,赚来谁费豆三升。
怕歌团扇难终曲,但脱青衣便上升。
曾作容华宫内侍,人间狙狯恐难胜。小阁炉烟断水沉,竟床冰簟薄凉侵。
灵妃唤月将归海,少女吹风半入林。
灺尽兰釭愁的的,滴残虬水思愔愔。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生年虚负骨玲珑,万恨俱归晓镜中。
君子由来能化鹤,美人何日便成虹。
王孙香草年年绿,阿母桃花度度红。
闻道碧城阑十二,夜深清倚有谁同。经秋谁念瘦维摩,酒渴风寒不奈何。
水调曲从邻院度,雷声车是梦中过。
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
从此飘蓬十年后,可能重对旧梨涡。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
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
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
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先生文章伯,
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此客。
是日江上彤云开,天门淡扫双娥眉。
江从慈姥矶边转,潮到燃犀亭下回。
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客山是主。
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
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常作人间魂。
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一徒尔。
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
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
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