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诗人崔道融的照片
崔道融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是唐代的一位诗人,自号东瓯散人。他出生在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他担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的职务。后来,他入朝为右补阙,但不久因避战乱而逃到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他在永嘉山斋集了500首诗,编成了《申唐诗》3卷。此外,他还有《东浮集》9卷,这可能是他入闽后所作的诗集。他与司空图、方干是诗友关系。《全唐诗》中收录了他近八十首诗。据推测,崔道融在907年去世。

诗歌特点

崔道融是一位擅长作诗的文人,他与司空图、方千结是诗友关系。他一生共创作了80首诗歌,而这些诗歌都是绝句形式的。其中一些作品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例如《西施滩》这首诗否定了传统观念中“女人祸水”的观点,为西施辩护。诗中写道:“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这首诗表达了对西施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不满。

另外,《田上》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夜晚冒雨耕种的辛劳。这首诗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也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关怀。

此外,崔道融还创作了《寄人》、《寒食夜》等佳作。这些诗歌在风格上各具特色,有的清新明快,有的凝重深沉,展现了崔道融多样的创作风格。

然而,与罗隐一样,崔道融的诗作并没有广泛流传。尽管如此,他的诗歌风格却是多样的,既有清新明快的,也有凝重深沉的。其中,《牧竖》这首诗流传较广,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欣赏。

总的来说,崔道融是一位擅长作诗的文人,他的诗歌作品中有一些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如《西施滩》和《田上》等。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有清新明快的,也有凝重深沉的。尽管他的诗作并没有广泛流传,但其中的《牧竖》却被更多的人所喜爱和传颂。崔道融的诗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崔道融诗歌特点详情»

生平

崔道融是一位唐代诗人,他的生卒年尚待考证。他自号东瓯散人,出生在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在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他担任了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的职务。早年间,他曾游历过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来,他进入朝廷担任右补阙一职,但不久后因为战乱而逃到闽地。

崔道融在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的时候,在永嘉山斋集结了他的500首诗作,编成了《申唐诗》三卷。此外,他还有《东浮集》九卷,这应该是他逃到闽地后所创作的作品。他与司空图、方干是诗友关系。《全唐诗》中收录了他近八十首的诗作。

崔道融的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的生活情景。他的诗作充满了哲理和感慨,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触动。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受。

崔道融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上备受赞誉,被誉为“东瓯散人之诗”。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思想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

崔道融的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才华和智慧使他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崔道融的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思想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崔道融的诗作将继续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芒,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崔道融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