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卢思道的照片
卢思道

卢思道(公元531年-583年),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因此受到北齐朝廷的重用。在北齐期间,他曾仕于朝廷,受到齐宣王的赏识。齐宣王去世后,朝臣们为他作了十首挽歌,其中八首是选自卢思道的作品,因此他被称为“八米卢郎”。

北齐末年,卢思道被任命为待诏文林馆,负责撰写诏书和奏章。然而,北周灭齐后,他离开了北齐朝廷,前往长安。在北周,他的官职逐渐升迁,最终担任散骑侍郎。

卢思道的主要文学活动发生在北朝时期。他的作品以诗歌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他的诗作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表达了对时代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北朝文坛的佼佼者。

卢思道的生平事迹中没有明确提及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和地点。然而,根据他的文学活动和与其他历史人物的交往,可以推测他的生活大致发生在公元531年至583年之间。

从军行诗说

卢思道出生于公元529年,是隋朝建立之前的北周时期的人物。他是北周宰相卢辩的儿子,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卢思道年轻时就以文才闻名,被誉为“千古文章第一人”。

隋朝建立后,卢思道被任命为宰相,成为隋文帝杨坚的重要幕僚。他在政务上表现出色,为隋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卢思道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倡儒家思想,推动了隋朝的文化繁荣。

卢思道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卢思道的代表作之一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景象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写道:“银河落九天,犹自倚楼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诗句意味深长,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除了诗歌创作,卢思道还擅长写文章。他的文章通常以议论和议题为主题,内容丰富,观点独到。他的文章语言简练,条理清晰,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卢思道在隋朝的最后几年,虽然政治局势动荡,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然而,隋朝的灭亡使他的一生留下了遗憾。隋朝灭亡后,卢思道被唐朝尊为文宗,并被追赠为太师。

卢思道是隋朝的一位杰出文士,他的才华和贡献为隋朝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文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诵,他的思想和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思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卢思道从军行诗说详情»

戏说故事

卢思道和韩信的故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道理:知耻而后勇。卢思道在遭受刘松的奚落后,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一位学问大进、义理精通的读书人。而韩信则是忍受了市井之徒的侮辱,但他没有报复,而是以德报怨,最终成为一位辅佐刘邦的大将,做成了一番伟业。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不能气馁,而是要勇敢面对,努力克服。只有通过知耻而后勇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遭受他人的嘲笑和奚落,或者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而是要坚持下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以德报怨。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或者被他人伤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报复,而是要以善良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知耻而后勇的精神是我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以德报怨,以善良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卢思道戏说故事详情»

职业生涯

卢思道,北齐天保中年间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20岁时被推荐给朝廷,进入司空府,担任参军事和散骑侍郎。然而,由于泄露机密事情,他被贬为丞相府的祭酒。之后,他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府的参军、京畿主簿、给事黄门侍郎,并在文林馆待诏。北周建德七年,周武帝宇文邕灭齐,他被留任朝中,并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相当于宰相级别。然而,四年后,北周隋国公杨坚称帝,卢思道自认才高,结果却遭到欺辱,官途陷入停滞。尽管一年后复出,奉命出使陈国,却又遇到母亲去世的悲痛,守孝三年。再次复出后,他仍然担任散骑侍郎和内史侍郎。不久之后,在京师去世,享年52岁。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在隋开皇六年去世,即公元586年。

卢思道是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就有文名。他的诗歌擅长七言,善于运用典故,对仗工整,气势充沛,语言流畅。他在北朝后期和隋初的地位较高,开创了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他的代表作品有《听鸣蝉篇》和《从军行》。他的文学作品中,《劳生论》最为著名,被誉为北朝文学的巅峰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北周兴亡论》等历史论著。他的作品集共有30卷,但已经失传。现今传世的只有《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录了他的27首诗,《全隋文》中也保存了他的10余篇文学作品。 卢思道职业生涯详情»

介绍

卢思道是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字是子行,出生于范阳(今属河北涿县)。在北齐时期,他担任给事黄门侍郎的职务。后来,他在北周时升至仪同三司的官职,并被调任为武阳太守。隋朝建立后,他的官职是散骑侍郎,直到去世时都担任这个职位。他去世时年仅52岁,有一种说法是在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去世。

卢思道是邢劭的学生,邢劭是北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在北齐天保年间,卢思道以他的文章才华而闻名。北齐文宣帝去世后,当时的文士们各自写了十首挽歌,然后挑选出最好的几首。魏收、祖孝徵等人只得到一两首,而卢思道却得到了八首,因此被人们称为“八米卢郎”。

卢思道的诗歌擅长七言诗,对仗工整,善于运用典故,气势雄浑,语言流畅。他的诗歌开创了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末期和隋初享有较高的地位。他的代表作《鸣蝉篇》表达了他作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嘲讽了长安权贵们“繁华轻薄”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意境清晰,寄托深远,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了征人思念妻子的离愁别绪,讽刺了武将们为了功名而追求奖赏,是一首较好的边塞诗。卢思道的散文中,最著名的是《劳生论》,他在这篇文章中揭露了北齐和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生动地传达了这种情况,被现代学者钱钟书誉为北朝文学的巅峰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历史论著,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两个朝代的灭亡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卢思道的作品集共有30卷,但现已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卢武阳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录了他的27首诗,《全隋文》中也保存了他的10余篇散文。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北齐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北史》的传记中找到相关记录。 卢思道介绍详情»

评价

卢思道是一位聪明机智、才华横溢的人,他的言辞犀利而不拘束。由于他不注重操行,喜欢轻视他人,所以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然而,他的文章和诗词却非同凡响。他的代表作《听鸣蝉篇》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嘲讽了长安权贵们虚荣浮华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意境清晰,深受当时人们的重视。他的《从军行》无疑是古代边塞诗的佳作,其中的“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等句子真实地描绘了征人思念妻子的离愁别绪。他的《劳生论》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揭露了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虚伪和无耻。他的文笔生动传神,被近代文学家钱钟书称赞为北朝文学的巅峰之作。

卢思道的诗歌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运用典故,气势雄浑,语言流畅,为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他的代表作《鸣蝉篇》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嘲讽了长安权贵们虚浮的生活方式,词意深刻,寄托较深,曾受到庾信的赞赏。《从军行》描写了征人思念妻子的离愁别绪,讽刺了武将们为了邀功求赏的行为,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卢思道的《劳生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文中揭露了北齐、北周官场中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虚伪和无耻,被现代学者钱钟书称赞为北朝文学的巅峰之作。他还写有《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史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两个朝代的灭亡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较高的见识。

卢思道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见解使他在北朝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和文章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卢思道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北朝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欣赏。 卢思道评价详情»

野史逸闻

北齐的卢思道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曾经出使南陈,与南陈国君和达官显贵们一起聚宴饮酒。在宴席上,南陈国君提议用联句的方式作诗,以增加娱乐性和挑战性。然而,有一位南陈的大臣却趁机讥讽北方人,他念出了一句诗:“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这句诗讽刺了北方人吃榆钱、榆叶和树皮粉成末放在面里一块吃的习俗,以及南方吴池不饲养驴的情况。

卢思道听了这句诗后,立即提笔回应,他联上了一句诗:“共甑分炊米,同铛各煮鱼。”这句诗讽刺了南方人的小气和无情无义,他们在一个锅灶上做饭,却各吃各的。这句诗让在场的吴人感到尴尬和不好意思。

除了宴会上的联句诗之外,卢思道还在其他场合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幽默。有一次,卫尉卿京都地区人杜台卿和中兵参军清河人崔儦玩掷点的赌博游戏,他们约定投掷十个骰子,只赌一只野鸡。卢思道在一旁调侃道:“遮住成都只需一只野鸡!”这句话暗指崔儦的赌注太低,不值得一提。

卢思道还以他的机智回应了一位朋友关于雷声的问题。朋友说昨晚雷声很大,但他睡得很熟,一点也没有被吵醒。卢思道戏谑地回答说:“这样大的雷声,也没有使你这个冬眠的虫豸苏醒!”这句话调侃了朋友的睡眠质量,暗指他像冬眠的虫豸一样不易被吵醒。

卢思道还以谐音的方式调侃了太子詹事范阳人卢叔虎的十个儿子。他说:“我堂叔有十个儿子,都赶不上畜生。”这句话利用了“畜生”和“牲”之间的谐音,暗指卢叔虎的儿子们都不如畜生。

除了对朋友和熟人的调侃之外,卢思道还以幽默的方式回应了散骑常侍陇西人辛德源的诗句。辛德源写了一句诗:“黑色的陂巾陂在肩窝上。”卢思道接过来说:“何不接下来写黄色的饰物插在脑门上。”这句话以幽默的方式补充了辛德源的诗句,增加了诗句的趣味性。

卢思道的机智和幽默使他成为了北齐时期备受赞赏的文人。他以他独特的才华和智慧,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他的言辞和诗句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们思考和反思的启示。 卢思道野史逸闻详情»

作品风格

卢思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可以分为古诗和乐府两类,风格各异。乐府诗大多模仿南朝的艳情诗,明显受到南齐诗华艳软媚的影响。然而,《从军行》却将传统的五言短诗变为了七言长篇,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愁与长年不断的征战生活结合在一起。这首诗将柔婉轻倩的情调与刚健俊逸的气势融合在一起,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文风。

古诗方面,卢思道的作品多为赠别、应酬、咏物,内容并没有太多新意。然而,他善于从苍秀清远的景色中寻味一种奇迷的情调。例如,《听咏蝉篇》以蝉声的哀嘶对应游子的悲鸣,用蝉质的高洁反衬尘世的鄙俗,表达了作者出世的愿望。这种结合咏物与抒发感慨的方式开创了后世咏物起兴、长篇大论的写作风格。

卢思道的诗歌对初唐歌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集《卢武阳集》至今仍然流传下来,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宝贵文化遗产。卢思道的诗作不仅在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独具一格。他的作品既能展现出南方文人的柔情,又能展示出北方文人的豪情,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卢思道的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乐府诗和古诗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独具一格。卢思道的诗集《卢武阳集》是我们了解他的诗歌才华和思想情感的重要窗口。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和发扬卢思道的诗歌艺术。 卢思道作品风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