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照片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他在澧县仙眠洲有一处古迹名为“水竹居”,据旧志记载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是一位极有诗才的诗人,他居住在沅湘地区,崇拜屈原和宋玉,他的诗作写得十分出色。《湖南通志·李群玉传》中称赞他的诗歌“诗笔妍丽,才力遒健”。

关于他的生平,根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的记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然而,他只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就放弃了。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次创作诗词。李群玉“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了自己的三百篇诗歌。唐宣宗“遍览”了他的诗作,称赞其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予他“锦彩器物”,并授予他“弘文馆校书郎”的官职。三年后,他辞去官职回归故里,在去世后被追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综上所述,李群玉是唐代一位出生于澧州的诗人,他的诗才非常出众。他曾经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但后来放弃了。在宰相裴休的邀请下,他再次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并向皇帝献上了三百篇。他的诗歌被唐宣宗称赞为异常高雅,获得了官职和荣誉。然而,他最终选择辞去官职回归故乡,去世后被追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轶事典故

灾税,心里就更加愁闷。李群玉心疼乡亲们的遭遇,决定为他们筹集一些救灾款项。他四处奔走,向朋友们借钱,甚至自己拿出积蓄,都捐献给了灾民。他还写信给朝廷,请求减免澧州的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朝廷得知他的善举,也同意了他的请求。李群玉的行动感动了众人,他成为了澧州人心中的英雄。



李群玉不仅是一个善良的官员,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流传至今,被后人称为“澧州诗派”。他的诗作以描绘家乡风景和表达对乡亲们的关怀为主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黄陵庙、二妃庙等地的景物,这些景物成为了他诗作的灵感来源。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陵庙前的莎草欣欣向荣,二妃庙中的古老碑碣,以及湘水和九疑山的美景。他的诗作中还常常出现季节的变迁,春去秋来,寄托了他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感慨。



除了诗作,李群玉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那就是蜚云塔。据说,李群玉在临死前,曾经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这首诗被人们传唱,后来被刻在了蜚云塔上。蜚云塔因此成为了澧州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了人们纪念李群玉的地方。



李群玉的一生充满了善举和才华,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诗作,为家乡做出了贡献。他的故事和诗作,不仅让人们了解了澧州的风土人情,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澧州人,让他们铭记并传承着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官员的精神。 李群玉轶事典故详情»

湖南三诗人

李群玉是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才华使他成为了唐代湖南三诗人之一。他的交游广泛,足迹遍及河南、河北、陕西以及大江南北。他著有诗前集3卷和后集5卷,而《全唐诗》收录了他的263首诗歌。

李群玉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重要的考察者和记载者。他被认为是长沙窑的第一人,对这个窑口的陶瓷器生产情况进行了详实而生动的描述。他的诗《石渚》描绘了当时长沙窑的烧制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描述了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的场景。这里的“古岸陶”指的是长沙窑的陶瓷器,而“高林尽一焚”则形象地描绘了窑口冒出的烟火。烟火的红色在湘浦口中闪耀,烟雾弥漫在洞庭湖上的云中。诗中还提到了回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这些描写使人感受到了烧制过程中的繁忙和喧嚣。

诗中还提到了“地形穿凿势”,这指的是挖掘瓷土的山洞和洞穴的深度。这个描写表明了长沙窑的瓷土资源丰富,也展示了窑口工人们的辛勤劳动。

“石渚”是指长沙窑的所在地,这个名字在诗中被提及。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长沙窑”就是唐代诗人所称的“石渚窑”。

李群玉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长沙窑的珍贵记载。他的描写使人们能够想象出当时窑口的繁忙景象,也让人们对长沙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群玉的贡献使得长沙窑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一环。 李群玉湖南三诗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