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翛然子,“翛然子”。他是北宋末著名的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他于元符三年(1100年)继承教职,被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然而,在靖康二年(1127年),他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葬于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他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张继先终生未娶,没有子嗣。他留下了《虚靖语录》七卷,这是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对心学大师陆九渊产生了影响。
在北宋末年,雷法在道教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王文卿真人以及南宗陈楠真人都是雷法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雷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张继先,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和学者。他以沉默寡言而闻名,被尊称为“虚靖先生”。他出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九岁就开始接受嗣教。在徽宗崇宁年间,他被四次召至东京,参与建醮内廷,并被赐予“虚靖先生”的称号,被视为秩中散大夫。此外,他还被赐予了昆玉所刻的“阳平治都功印”。
张继先也是正一天师清微派的大宗师。他得到了宋徽宗的宠爱,但他的志向却在于冲淡名利,喜欢在山中过着宁静自在的生活,专心修道。他多次请求归还山林。在他建造的上清宫中,他设立了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自题写了“静通庵”的名字,并为他建造了名为“翛然”的亭子。此外,他还建立了灵宝、云锦和真懿三座观,将祖师祠堂改为演法观。
据传,张继先曾经预知到了国难的来临,并托付给了他的弟子王道坚,让他告知徽宗要“修德弭灾”。他的弟子吴真阳、王道坚等人也因为他们的才华和学识而闻名于世。
张继先的一生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他以沉默寡言而著称,但他的学识和修行却深受徽宗的赏识和尊重。他追求宁静自在的生活,喜欢在山中修道,对于名利和权势并不感兴趣。他的预知能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
张继先的一生是道家思想和文化的体现。他通过修道和学术的追求,展示了一个道士应有的品质和境界。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弟子身上,也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他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的学术成就也为后人所推崇和研究。
张继先的一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谦逊的道士的典范。他的追求和修行,不仅让他自己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他的故事和学术成就,将继续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张继先生平详情»
张继先是明代道教天师,他提出了“心”为万法之宗的理论,并论述了心神与无恶与符法的关系。他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就能通天,摒弃他法,实现“破妄”。张继先通祥宗,不仅继承了家传的符箓道法,还同时修炼内外丹。他认为人之所以在三界轮回、生死往来,是因为“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所以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要“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直澄湛,万祸消灭”。他认为“道不远,在身中”,主张“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劝人们脱离世网,反求诸己,共同登上道岸。
张继先的著作有《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讼》)、《心说》等,这些著作流传至今。后来的天师明张宇初辑有《虚静真君语录》七卷,其中详细叙述了张继先的理论与方法。《心说》中提到,心与神虽然名字不同,但意义相同,守一虚无即可远离尘世。一念萌动即意味着陷入轮回之苦。张继先的论述、书信和诗歌被明代天师张宇初编入《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中,并收录于《正统道藏》中。此外,《正统道藏》还收录了署题为“虚靖张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颂》。
张继先的理论对于道教修行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了心神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炼元神可以达到通天的境界。他还提出了修行的方法,包括斋戒、节制言语和饮食、除去杂念、守一静心等。他的理论和方法被后来的道教修行者广泛传承和应用,对于追求心灵境界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继先思想著述详情»
隐藏起来,不要再作恶了。”妖精听后,立刻离开了少年的身体,消失不见。
徽宗见到这一幕,对张继先赞叹不已,赐予他丰厚的赏赐,并邀请他留在宫中。但张继先却坚持要回到龙虎山修炼,他说:“修道之人,应当追求清静无为,不应沉迷于尘世的荣华富贵。”徽宗虽然有些不舍,但也理解他的选择,便送他出宫,祝他修炼有成。
张继先回到龙虎山后,继续修炼,传授道法,成为一代宗师。他以收妖驱邪的神奇能力,为人们解除了许多灾难和困扰。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和敬仰的对象。
张继先的故事告诉我们,修道之人应当追求清静无为,不应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他以自己的神奇能力帮助人们,但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淡泊的心态。他的行为和言谈都体现了修道者应有的品质和境界。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邪不胜正,只要我们保持善良和正义的本心,邪恶势力终将被消灭。
张继先的传奇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神奇能力,更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修道者的境界。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善良和正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敬仰的象征,人们对他怀有崇敬和敬仰之情。
张继先传说轶闻详情»
查的基础上,他得出了这一结论。
陆九渊的先祖与道教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是唐末著名道人,曾任唐昭宗相,并著有《道德真经传》。这本书至今保存在正统《道藏》洞神部玉决类中,是研究陆氏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陆九渊本人也是道教学者,他的讲学地点象山精舍位于应天山,他认为这里是实际上的龙虎山之宗。龙虎山在北宋时已经成为道教在南方的活动重心,有六位天师被皇帝封为“先生”。陆九渊与道士直接交往的资料不多,但有研究者认为陆家与龙虎山的天师府有着亲缘关系,两家之间通婚结亲者不少。陆九渊的表姐夫张禹锡就是当时龙虎山天师府中的知名人物。陆九渊还曾为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挽诗,表达了对张正应的尊崇之情。
陆九渊对道教的术语和养生术也非常熟悉。他在挽诗中使用了道教的术语,对张正应抱有尊崇之意。此外,陆九渊也对道教的养生术有所了解。他曾因气血不足而努力养息,但并未达到自己的期望。
有研究者认为,陆九渊借助陆家和天师府的亲缘关系,先睹了第三十一代天师张继先的学说,为自己日后创立“心学”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一观点得出自吴文丁先生的《陆九渊全传》。吴文丁先生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家谱、碑碟,以及走访陆九渊的生活地点和听取民间传说,得出了这一结论。
总的来说,陆九渊的先祖与道教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本人也是一位道教学者。他对道教的术语和养生术非常熟悉,对道教的领袖人物张正应抱有尊崇之情。有研究者认为,陆九渊借助陆家和天师府的亲缘关系,先睹了张继先的学说,为自己的学说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些都表明陆九渊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他的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继先道起心学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