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彦约(1157~1228)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大臣。他字简甫,号昌谷,出生于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在淳熙八年(1181年)中进士,曾跟随朱熹学习。后来,他被召去负责汉阳军事,并因其出色的部署抗击金兵的能力而被任命为汉阳军知府。
曹彦约后来历任宝谟阁待制、成都府知府。在嘉定初年,他被任命为湖南转运判官,并镇压了郴州(今湖南郴县)的瑶民起义。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今属陕西),在这个职位上,他实施了漕运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的政策,并提出了兵权和财权并列的问题。
宝庆元年(1225年),曹彦约被提升为兵部侍郎,后来又调任礼部侍郎。然而,他坚决辞去了兵部尚书的职位,最终以华文阁学士的身份退休。曹彦约去世后,被追谥为“文简”。
曹彦约的家庭环境非常优越。他的叔祖曹省曾在岳州和雍丘担任官职,而他的父亲曹兴宗是一位有声望的官员,曾被赐予光禄大夫的称号。曹兴宗以其儒学修养和行为操守而闻名,他的影响力传承给了曹家族和他们所在的乡邻。
曹彦约在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中进士后,历任多个官职,包括建平县尉、桂平军录事参军、司法参军、乐平县知县、江西安抚司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以及汉阳军事权知。在开禧年间,金兵围困安陆,形势危急。曹彦约积极组织地方武装,招募乡勇,加强水陆防御,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先派赵观迎战金兵,在渔民的大力配合下,成功斩杀了金兵的先锋部队并焚烧了他们的战舰。接着,他派党仲升偷袭金营,杀敌千余人,使民众得以安全。由于他成功地解围安陆并击败了金兵,他被提升为汉阳知军。
然而,在北伐失败后,一些人主张与金议和,但曹彦约坚决反对。他上书给宋宁宗,义正词严地批驳了这些主张,赢得了皇帝的赏识。然而,由于他孤掌难鸣,朝廷最终还是与金重开和局,签订了《嘉定和约》。
在嘉定二年(1209年),曹彦约被任命为湖南转运判官,后来又改任利州转运判官兼知州。当时正值饥荒,粮食极度匮乏,人们饿死在街头。曹彦约果断决定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包括减价遣粜、勤分免役和通商蠲税。这些措施帮助了民众度过了难关。他还对当时四川边境各司并列、兵权不一、互相推诿、无法有效防卫的情况提出了《病夫议》上奏,详细列举了各种问题,并提出了治理的良策。他主张用人“求一贤者而尽付之兵权”,不应“虽信而用之,又以人参之;虽以事权付之,又从中御以系维之。”他认为军队和民勇都需要整顿和训练,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本原一坏,百病间出。”、“忠义民兵利在战斗。”、“若其恃强而不修,必败于敌。”他的建议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曹彦约是一位有才干和正直的官员,他在家庭和工作中都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使他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才华,他在解围安陆和治理饥荒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他的上书言弊表明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关注,以及他对政治和军事事务的深刻理解。曹彦约的事迹和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曹彦约生平详情»
曹彦约是一位历史上备受赞誉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历任官职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政绩,关心民情,学识渊博,敢于直言,并且善于制定多项政策和做出明智的决策。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涉猎。《宋史》中称赞他是“可与建立事功”的人物,朱熹的继承人和女婿黄干则称他为“豪杰之士”。在学术界的评价中,黄干被认为是学术的第一人,而曹彦约则被认为是经济方面的第一人。最后,他以文华阁大学士的身份退休回家。
除了政治和学术成就,曹彦约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名字被收录在《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中。在他的一首诗《偶作》中,他教导人们要读圣贤之书,相信孔孟之道。在另一首诗《赠杨伯洪》中,他写道:“扁舟下峡七经年,犹忆西民困备边。已病一夫空有议,误谋元帅本非贤。公朝虑蜀天常近,之子忧时火未燃。遇合却留经济用,此行应不愧登仙。”这首诗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境和忧虑。
在一些致赠的作品中,曹彦约充满了情义和友谊。比如在《祭刘仲明文》中,他写道:“二十余年,手足弟兄。有财共用,有田共耕。”“生不同姓,居不同州。”“慰我寂寥,问我穷愁。别久不见,贻书置邮。”这些诗句表达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
曹彦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诗人。他的政绩和学术成就使他备受赞誉,而他的诗作则展现了他的情感和人情味。他的影响力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曹彦约人物评价详情»
南宋时期,都昌县的曹氏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曹彦约是这个家族的重要人物,他有两个兄弟和四个儿子,他们都是文化人,成为了名士。
曹彦纯是曹彦约的兄弟之一,字粹甫。他和曹彦约一样,也是白鹿洞的学生,有时也有名气。
曹彦约的另一个弟弟是曹彦继,他是都昌县的文化人。
曹彦约有四个儿子,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他们四兄弟都在不同领域有所成就,有的从政,有的从教,都成为了名士。长子曹士况读书刻苦,有士大夫的操行。在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他以士行征召为官,所到之处都有出色的政绩,最终累官至郎中,后来辞官归居。次子曹士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知书达礼。在嘉定七年(1214年),他以孝友之德被征辟为迪功郎,担任太平县主簿。三子曹士衮先后担任丞务郎和知重庆府。四子曹士冕字端可,号陶斋,从幕僚开始仕途,曾以奉议郎的身份知德化县(今九江县)。曹士冕自幼聪慧,勤于书法,见识高明,得到父亲的真传,成为了书坛高手。他著有《法帖谱系》二卷,详细叙述了每一条法帖的摹刻始末,订正了它们的异同之处,供人参考。
曹彦约的侄子曹士中在嘉定四年(1211年)中进士,后来担任福建泉州的佥判。
曹彦约的孙子曹愚字伯明,因为廷臣的荐举,被任命为国史编纂,后来改任萍乡知县,并被赠予朝列大夫的荣誉称号。
在曹彦约成为进士之后,曹氏家族的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数达到了十多人,在都昌县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总的来说,南宋时期的都昌曹氏家族是一个非常有声望的家族。曹彦约及其兄弟、儿子和后代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了名士。他们的故事展示了南宋时期士人家族的兴盛和传承。
曹彦约满门风华详情»